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论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21卷 第3期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ol.21 No.3 2008年8月Journal of Shanxi Colle ge for Youth Administrators Aug.,2008政治 法律!收稿日期:2008-03-16作者简介:黄修斌(1982∀),男,湖北汉川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黄修斌(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严格责任原则是现阶段我国产品责任最合理的归责原则。

通过对我国现行产品责任立法的法理分析,可以看出,除严格责任外,疏忽责任、担保责任客观上也为我国所适用。

基于我国经济生活的日益频繁和国外严格责任学说的新发展,应将我国目前采用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视为一开放概念,并对其加以补充和完善,使其能更为科学地适用于经济领域。

关键词:产品责任;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97(2008)03-0066-03 19世纪中期,产品责任作为一个法律问题首次在英国司法判例中出现,它是指有缺陷的产品如果给他人造成财产、人身损害,该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进入20世纪,产品责任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扩大而日益突出,各国产品责任的立法也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对于其法律性质,早期多数国家认为只是一种合同责任,没有合同就不存在产品责任。

但是到了近期,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相应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在其产品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其民事责任。

一、严格责任原则及其作为产品归责原则的意义(一)对严格责任的界定从理论上讲,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严格责任原则。

严格责任不是绝对责任、无过失责任,三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

1.严格责任虽然严格(strict),但非绝对(absolute),严格责任并不是绝对不考虑过错因素。

在严格责任中,虽不考虑加害人本身的过错,但对于其他人的过错仍予以考虑,第三人的过失和受害人的过失以及一些自然原因,仍可成为减轻或免除责任的免责事由。

而无过失责任则不考虑任何过错因素,无论是加害人、受害人,还是第三人的过错,甚至自然原因,都不在考虑之列,对于这种责任形式似乎不存在任何可以免责的事由。

2.严格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保持法律责任应有的惩罚与教育功能,对于承担严格责任的异常危险活动仍具有可非难性;无过失责任则没有这些功能,它已不再有法律责任的本来含义,只具有#恢复权利的性质∃,仅仅是一种#损失分担∃的方式,将实际发生的客观损害从受害人那里分散到社会或分散给其他人。

承担无过失责任的加害行为本身则不具有应受到否定评价的可非难性。

3.无过失责任的存在前提是保险制度,它通常借助保险而实现,特别是通过责任保险来达到损失分担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定无过失责任就是#认定被保险人∃,往往是谁保了险就由谁承担无过失责任。

从这一特点来看,可以说,无过失责任的精神实质与法律的公平正义要求不相符合。

确定严格责任则不考虑当事人之某一方是否有保险事实。

4.严格责任其实并未超出过错责任的范围,只是严格责任中对过错的确定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过错推定方法。

这种归责法是从损害事实中推定被告有过错,即只要存在损害事实,且被告的行为与此事实之间有客观的因果联系,就可以断定被告有过错,要求其负责任。

但是,如果被告能够证明损害事实是由受害人、第三人的过失或自然原因所造成,则可因此减轻或免除他的责任。

5.严格责任主要适用于产品质量责任领域。

1963年,在美国加州因产品缺陷引起的格林曼诉尤巴电力公司一案,被公认为是标志严格责任制度得以确立的里程碑。

在美国,有45个州对产品制造者、销售者采用严格责任;在欧洲,自1988年7月30日开始施行%欧洲经济共同体产品责任法令&之后,欧洲各国对由产品缺陷引起的损害赔偿,基本上采用了严格责任制度。

6.严格责任是特殊过错推定。

过错推定,是指在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法律规定或案件的具体需要,由审判人员推定加害人具有过失,如果加害人不能提出反证推翻对其过错的推定,则应负法律责任。

例如在1988年之前,德国法关于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为,在基本依据过错的同时,宣布当缺陷产品引起人身伤害时,推定生产者没有履行合理注意的义务(即采取过错推定)。

过错推定,可以分为一般过错推定和特殊过错推定。

它们的区别在于,当加害人为了推翻对他的过错推定而进行反证时,他所提出的抗辩事由是否属于法律特别规定的那几种。

综上所述,严格责任既不是无过失责任,也不是绝对责任,更不是结果责任。

严格责任实质上是过错推定责任,是一种通过举证责任倒置方法而实现的过错责任。

(二)严格责任作为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意义1.严格责任原则有利于降低社会总成本,增进社会经济效益。

因为严格责任原则规定厂商或销售商对其因缺陷产品所致的损害承担完全赔偿责任,从而产生单方面的有效预防激励,促使能避免损害产生并处于强势地位的厂商、销售商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减少和制止损害发生。

2.严格责任原则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厂商、销售商对经济效益的无止境追求,着重保护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了法的社会公正目标的实现。

3.严格责任原则免除受害人的举证负担,并且加害人不能以自己无过错为免责事由而免除责任,因此原告不需要提出证明被告疏忽的证据,而这种证据的提出对原告来说,恰恰是困难的、高成本的、耗费时间的。

此外,严格责任下的审理成本低于疏忽责任下的审理成本。

4.严格责任通过恢复受害人的权利,来实现受害人的公正。

基于对等原则,消费者购买产品付钱的时候就有权期望按一般正常的方式使用产品而不出现任何意外问题。

因此,严格责任允许消费者对合理期望的落空提出索赔,从而促进了公正的实现。

二、学界对我国产品责任原则的不同主张中国学者对这一重要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过失责任说∃,如已故的佟柔教授认为,%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表明我国对产品责任案件适用过失责任原则;王利明教授认为,#我国现行产品责任实质上仍属于过失责任的范畴∃。

第二种是#过错推定说∃,即借助#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由制造者和销售者负担自己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没有过错的证明。

第三种是#视为说∃,相当于外国法上所说的#不可反驳的推定∃,江平教授认为%民法通则&第122条的规定是#视为有过错的侵权责任∃,即根据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事实本身,就应视为产品制造者有过错。

这种#视为∃是法律的认定,责任人不能用证据来推翻。

第四种是#严格责任说∃或#无过错责任说∃,此种观点认为不论生产者、销售者有无过错,都应对产品所致损害承担责任。

第五种是#综合责任说∃,认为我国现在既有严格责任,也有一般侵权责任,还有合同担保责任。

以上五种观点,体现了对产品责任原则的不同理解,各有利弊。

第一种观点表面上看是客观标准,但#产品质量不合格∃这个构成产品责任的必要条件本身在制定时就已含有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因此难以在整个范围内适用。

而且,消费者负担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举证责任,使广大消费者在因产品缺陷所致伤害后,因不能举证而得不到充分保护。

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不同的是免除了消费者的举证负担,使消费者处于优势地位,符合现阶段各国立法总的趋势。

但两者都建立在过错责任基础之上,与第一种观点相比,后两种观点只是举证责任的承担者不同,仍然没有简化程序。

第四种观点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的权利,满足社会公平的需要,但却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第五种观点在总结了以往法学界对产品责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密切联系了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平衡了社会效益和公平,比较科学合理。

三、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完善(一)双重归责原则的建立我国的产品责任不同于美国的产品责任,美国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可以选择严格责任、疏忽责任、担保责任之中的任一种提起诉讼,它是以严格责任为主,以疏忽、担保责任为辅的归责原则,而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严格责任原则。

但是近年来,由于严格责任原则呈现出向绝对责任原则发展的趋势,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的权利,满足社会公平的需要,但却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时给一些动机不良的消费者企图利用绝对责任来获得他们不应获得的利益提供了机会,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成本的增加。

因此,在立法中应合理把握效益与公正的动态平衡,在偏重保护消费者这一弱势群体利益的同时还应兼顾生产者的利益,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以,尽管我国在理论上一直采用单一的严格责任归责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采用的却是双重的归责标准,并在立法中有所体现,因而不应否认我国产品归责原则的双重标准性。

1.生产者的严格责任所谓生产者的严格责任,是指不论生产者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有证据证明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是由于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缺陷所造成的,生产者均应承担严格责任。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29条第1款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从而明确了生产者的严格责任。

规定生产者严格责任的必要性在于:首先,在产品的设计、试制、投产和制造全过程中,生产者对产品的缺陷具有完全控制或可以预见的能力,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负有保证责任。

相比之下,消费者在预见和控制产品缺陷、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损害方面,却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其次,生产者在扩散与产品有关的损害造成的损失方面,也较消费者处于有利的地位。

第三,除通常的风险说、公平说、遏制说、利益均衡说之外,要求生产者承担严格责任的理由还在于,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消费者无法对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

2.销售者的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我国%产品质量法&第30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

∃该条第1款明确规定,销售者只在因其过错造成产品存在缺陷而致损时,才承担赔偿责任,此谓销售者的过错责任;而第2款规定,在不能指明生产者或供货者的情况下,销售者应承担严格责任。

(1)销售者因过错造成产品缺陷的过错责任销售者的过错责任是指无论销售者的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只要销售者主观上存在着故意或过失,销售者就应当对其过错行为所导致的产品缺陷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