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己在关注学生学习方面的体会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永正说:“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的需要。
”对于农村小学的孩子来说,由于教学设备简陋,见不多,识不广,个别学生也存在着厌学情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反之,如果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回顾自己八年多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诱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喜欢语文”的小学生仅占8.4%。
小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
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
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
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
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二、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握时机,利用“四个抓好”,多渠道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抓好新课的导入
教学是一门艺术,最怕形式主义、千课一式,应该因课制宜,精心设计出别开生面的导语来[1]。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教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演示,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
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我以“在一次风平浪静的航海途中,船长的儿子为追一个顽皮的猴子走到桅杆的顶端,只要一失足,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船上的人都吓呆了。
小男孩的命运怎样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老师这一紧张、惊险的描述引入,激起学生探求结果的兴趣。
同学仔细地阅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讨论,很快弄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了学习
任务。
2、抓好恰当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因此,我每讲授一篇课文,都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在一节课中,我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3、抓好教学演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不丰富等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进程。
这个时候,我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接着又让学生欣赏几组草原风光的图片,从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羊……感受草原美景。
见同学们被草原景色深深吸引后,就对大家说:“是呀,这么美的景色
令人陶醉。
那么,我们今天就和老舍爷爷一起走进大草原,亲自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吧。
”接着,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我还让学生搜集草原风光、草原风情的图片、资料,给自己的父母介绍草原,也让父母与自己共享草原风情,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演示的运用,拉近了学生的生活距离,代替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4、抓好动手实践
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指导理解詹天佑克服困难开凿隧道后,我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思考和画图,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三、在语文活动中享受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
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3]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
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
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
我经常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如教完《西门豹》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课文时,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诗歌诵读出来大家共赏,并表现自己的才能。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
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看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听讲、作业、练习这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
另外,我时刻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有时,我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加分、颁发奖品、给他某一特别的权利等等。
“好极了!”“我为你自豪!”“棒极了!”“真是不可思议!”“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会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
四、走进生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精辟地阐述了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问题。
她说:“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开阔视野。
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习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作文兴趣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
在习作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季节的变化,每到一个季节,我就会带学生到学校四周体验不同季节的特点。
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在春天,我让学生体验春的气息,欣赏那金黄的油菜花、火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学习小蜜蜂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品质。
在学生习作中,发现了多篇来自学生亲身体验的佳作:《家乡春色》、《无私奉献的大树》……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带学生到野外欣赏蔚蓝的天空,如诗如画的夕照,五颜六色的菊花,品味桂花的芳香,品尝甜美的水果……学生写出了《令人陶醉的秋色》、《秋天》等多篇歌颂家乡、热爱家乡的好文章。
在生活中,我让学生回家亲身参加劳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并记下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第一次下厨》、《种花》、《洗衣真快乐》等优秀习作中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水平大大提高。
兴趣是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调动全部感官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语文的教学是无穷的大课堂,走进语文教学世界,你就会发现它的丰富多彩。
教师只有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