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现象、光的折射、物体运动百度文库

光现象、光的折射、物体运动百度文库

苏科版:光、物体运动中考复习——知识点+题型第一部分: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光的反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遇到障碍物时,光在障碍物的表面发生反射,改变传播方向。

一般说来,各种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举例:而“对镜梳妆”、“水中倒影”等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9.镜面反射与漫反射(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平面镜或其他平滑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如图甲)(2)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并不平行,而是向着各个不同的方向(如图乙)。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对我们都是有用的。

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行进的方向;利用漫反射可以使人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例如电影屏幕用粗糙不平的白布做成,就是利用其发生漫反射而使坐在电影院各个方位的人都能观看电影。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即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11.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我们常见的“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折了”、“池底变浅”、“早晨和傍晚看到的红太阳”、“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即光线与分界面垂直,此时入射角、折射角均为0°.。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3.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3)、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扩展:像距/物距=像大小/物大小(或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1/f=1/u+1/v ) 具体见下表:当U=f 时,不成像,现象: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4)、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①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②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③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④成实像时:⑤成虚像时:(6)像距、物距与焦点关系式:1/f=1/u+1/v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变大)推导: 因为ΔADA'∽ΔOF’A',所OA'/AA'=OF'/AD=f/u (1) 又因为ΔOA'B'∽ΔAOD,所以OA'/OA=OB'/AD=v/u 即OA'/AA'=OA'/(OA+OA')=v/(v+u) (2) (1)(2)联立,化简,得1/f=1/u+1/v5.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6.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7.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8.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9.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10.典型光路FF FF11.12.光的色散光的颜色:太阳光可以分解成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

彩虹即是太阳光被空中的小水滴色散而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相同颜色的光,它的颜色与透过的色光颜色相同;不透明物体只反射颜色与它相同的光,反射什么光就成什么颜色。

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完全不反射光。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 、课桌高0.7m 、篮球直径24cm 、指甲宽度 1cm 、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精确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7.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如:用累积法去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的厚度,用平移法测量硬币、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替代法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圆的周长。

8.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9.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10.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11.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2.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3.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14.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5.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16.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