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29章抗心力衰竭药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29章抗心力衰竭药


心率减慢对衰竭心脏的益处
(1)增加舒张期回心血量,使心输出量增加 (2)增加冠脉血流量 (3)降低心肌耗氧量
3.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⑴ 降低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 ⑵ 降低血浆中NA浓度。 ⑶ 促进心房细胞分泌心钠素 (排钠利尿,扩张血管) 。
是洋地黄疗效胜过其他正性肌力药的主要原因。
(2)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 ①兴奋迷走神经,可减慢Ca2+内流,使房室结去极缓慢。 ②抑制Na+,K+—ATP酶,使细胞内失K+,MDP减小,去极速度减慢。
4. 对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3)缩短心房、蒲氏纤维有效不应期(ERP) ① 增高迷走活性,使K+外流加速,缩短心房ERP。 ② 直接抑制 Na+,K+—ATP酶,细胞内失K+,使MDP减小,缩短蒲氏纤维ERP。
强心甙中毒机制
严重抑制 Na+, K+—ATP酶,使细胞内Na+、Ca2+明显增加,K+明显减少。
Ca2+超负荷 后去极 失K+ MDP 自律性
传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律失常
体内过程
洋地黄毒苷:作用持久,T1/25~7天 地高辛:T1/233~36h 毛花苷丙、毒毛花苷K: 静脉用药,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短。
(2) 苯妥英钠 重症快速型心律失常(频发室早、室速) 还能使与酶结合的强心甙解离,恢复酶的活性。
(3) 利多卡因 室速和室颤 (4) 阿托品 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 (5) 地高辛抗体Fab片段 抢救地高辛中毒
药物相互作用
1. 考来烯胺、新霉素 在肠中与地高辛结合,妨碍其吸收,降低血药浓度。 2. 奎尼丁 从组织中置换地高辛,使90%患者的血药浓度提高1倍。 3. 胺碘酮、维拉帕米、四环素、红霉素使强心甙血药浓度升高。 4. 排钾利尿药 低血钾,加重毒性,注意补钾。
中毒的防治
1. 预防 (4)识别中毒的早期症状:频发室早、窦缓、色觉障碍等。及时停药。 (5)心电图监测。
中毒的防治
2. 中毒的治疗 (1) 氯化钾 轻度快速型心律失常。
细胞外K+能阻止强心甙与Na+,K+—ATP酶结合,阻止毒性的发展。 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者不宜用钾盐。
2. 中毒的治疗
影响心功能的因素:
2. 心率 每分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 X 心率
心率加快在一定范围内能增加每分输出量,但超过一定限度,如超过120次/分,反而 使每分输出量减少。 心功能不全时,心率是增快的。
影响心功能的因素:
3. 前负荷 肌纤维在收缩前受到的牵引力,即肌纤维处于被拉长的状态。 心肌的前负荷取决于收缩前进入心室的血液量,或由这些血量在心室内所形成的侧压力。 心功能不全时,前负荷增加。
4. 对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1)对自律性的影响 ① 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窦性频率。 加强迷走活性,加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MDP)负值增大,加大与阈电位的距 离。 ② 提高蒲氏纤维自律性。 直接抑制Na+,K+—ATP酶,致细胞内缺K+,使MDP负值减小。 可引起各种异位节律。
4. 对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正性肌力,反射性消除过高的交感神经张力,心搏出量增加。
1. 正性肌力作用
(3)减少CHF心肌耗氧量
影响心肌氧耗量的主要因素: 心室壁肌张力(或心室容积)---最重要 心肌收缩力 心率
1. 正性肌力作用
(3)减少CHF心肌耗氧量 ①正常心脏耗氧↑ ② CHF心脏耗氧量↓
收缩力↑→耗氧量↑ 心输出量↑→室壁肌张力↓→耗氧量↓↓ 总耗氧量↓ 负性频率→耗氧量↓
8.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中毒: 激动延脑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多巴胺(D2) 受体,引起呕吐,氯丙嗪可对抗。 严重中毒: 精神失常、谵妄、甚至惊厥。 中毒: 中枢和外周作用,明显增强交感活性,诱发心律失常(神经性因素)。
正性肌力作用机制
CHF时心肌胞浆内可利用的Ca2+量减少 ,心肌收缩力减弱。 治疗量强心甙, 部分抑制Na+, K+—ATP酶活性(约20%),使细胞内Na+↑,K+↓。 再通过Na+—Ca2+双向交换机制,使胞外Na+内流↓,Ca2+外流↓或Na+外流↑,Ca2+内 流↑,最终使细胞内Ca2+ ↑ ,产生正性肌力作用。
临床应用
(2)心房纤颤 频率400~600次/分,心房过多冲动传到心室,致心室频率过快,妨碍心脏排血,导致
严重循环障碍。
房颤
f
ff
临床应用
(2)心房纤颤 强心苷兴奋迷走神经,抑制房室传导,使过多心房冲动不能通过房室结传人心室,
减慢心室频率,改善循环。
临床应用 (3)心房扑动
频率250~300次/分,心房冲动强而规则,更易传人心室,使心室频率快而难以控制。
AngⅡ与AT1受体结合,促使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生长增殖。 ACEI AngII 相关基因表达 心肌细胞生长增殖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 )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一.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临床试验证实,长期使用ACEI: 缓解CHF患者症状 改善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室功能 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
中毒量: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6.对血管的作用
直接收缩动脉和静脉。 正常人:全身血管阻力提高23%。 CHF时:↓交感活性>缩血管效应→ 血管阻力↓→心输出量↑ ,动脉压不变或略升。
7.利尿作用
(1) 心输出量↑→肾血流↑→间接利尿(明显) (2)抑制肾小管细胞膜Na+-K+-ATP酶,减少对Na+再吸收→直接利尿(较弱)
治疗CHF的药物
1.强心苷类 地高辛等 2. 作用于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等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氯沙坦 3.利尿药 噻嗪类 4.血管扩张药 硝酸酯类、哌唑嗪 5.受体阻断药 美托洛尔、卡维地洛
治疗CHF的药物
6.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 (1)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 (2)多巴胺类药:异波帕明 (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米力农 (4)钙增敏剂:硫吗唑、匹莫苯
第一节 强心苷(cardiac glucosides)
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苷类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疗 CHF 及某 些心律失常。
来源
主要来源于植物,如玄参科的紫花洋地黄、 毛花洋地黄,夹竹桃科的康毗毒毛旋花,故又 称洋地黄类 (digitalis) 药物。
国产植物夹竹桃、羊角拗、铃兰、万年青、福 寿草和动物药蟾酥中都含有强心苷的成分。
动物实验证实:逆转左心室肥厚
药理作用
抑制AngI转化酶,使AngⅡ生成减少。 1. 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脏负荷 ① 血管阻力降低,减轻心脏后负荷。 ② 减少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和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 ③ 突触前膜释放NA减少。 ④ 使下调的β受体恢复正常。 ⑤ 抑制缓激肽降解。
失活肽
缓激肽
临床应用
1. 慢性心功能不全 ①继发于高血压、瓣膜病、先心病:效好
伴有房颤及心室率快:疗效更佳 ②继发于甲亢、严重贫血、vitB1缺乏:疗效较差 ③继发于肺源性心脏病、活动心肌炎:效差 ④伴有机械性阻塞(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几乎无效
临床应用
2.心律失常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提高迷走活性,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停止。 室性心动过速不宜使用(增高异位节律点兴奋性,有致心室纤颤的危险)。
常用强心苷类药物
洋地黄毒苷(Digitoxin) 地高辛(Digoxin) 毛花苷丙 (西地兰,Lanatoside C,Cedilanid) 毒毛花苷K(Strophanthin K)
药理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 (1)提高心肌收缩最大张力及最大收缩速率
使收缩期缩短,舒张期延长,有利于心肌松弛及静脉回流 。 (2)增加CHF心脏的心搏出量
2. 负性频率作用
CHF时,主动脉窦弓感受器细胞的Na+,K+—ATP酶活性增高,使细胞膜超极化, 主动脉窦弓反射失灵,致交感神经活性及 RAAS 功能提高,心率加快。
强心苷的负性频率作用:
①直接抑制Na十,K+— ATP酶,敏化感受器,恢复窦弓反射。 ②正性肌力,心搏出量增加,反射性降低交感活性。 ③兴奋迷走神经中枢。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29 章抗心力衰竭药
各种原因引起的 心脏负荷加重 心肌病变
都可导致慢性心功能不全。
病因
加重心脏负荷的疾病: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或狭窄肺动脉狭窄 高血压病 肺动脉高压(如肺气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严重贫血
心肌病变 :
风湿性或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病(如克山病) 心肌缺血或梗塞(冠心病) 心肌代谢障碍(维生素B1缺乏)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安全范围小,治疗量接近中毒量的60%,易中毒,发生率20%。 采用逐日给恒定剂量的地高辛,中毒明显减少。
不良反应
1. 消化道反应 中毒早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注意与CHF未控制症状相区别。
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视觉障碍 眩晕、头痛、疲劳、失眠、谵妄等。 黄视症、绿视症、视物模糊等。
心肌肥厚使缺血、缺氧和能量供应障碍,引起心肌细胞死亡,使收缩成分减少,加 重心衰。
心肌重构
心肌肥厚时,心肌间质细胞也增生,如成纤维细胞、胶原细胞、血管细胞等,致使间 质纤维化、室壁硬化、心脏偏心肥厚等。这一过程称为心肌重构,伴有左心室形态结构 的改变和心肌机械功能的减退,使心衰进行性恶化。
2. 抑制心肌肥厚及重构
不良反应
3. 心脏反应 ① 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 室性早搏:最多见(33%),最早出现。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颤。 ② 房室传导阻滞
轻:部分阻滞,重:完全阻滞。 ③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少见)
中毒的防治 1. 预防 (1)避免诱发中毒的各种因素: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缺氧。 (2)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年龄、体重、肾功能状态、合并症) (3)血药浓度监测:地高辛>2.5ng/ml,洋地黄毒甙>45ng/ml,停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