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酵解柠檬酸循环PPT课件
1905 年 ArhurHarden 和 WilliamYoung 把 酵 母 汁 加 入 葡 萄 糖 中 , 发现发酵过程中无机磷酸盐逐渐消失,只有不断补充无机磷酸 盐才能使发酵速度不降低,因此推测发酵与无机磷将糖磷酸化 有关。他们还发现当将酵母汁透析或加热到50℃后,就会失去 发酵能力,当加热失活的酵母汁与透析失活的酵母汁混合后又 恢复了发酵能力。由此证明,发酵活性取决于两类物质,一类 是热不稳定的,不可透析的组称为酿酶,一类是热稳定,可透 析的组分称为辅酶,还有金属离子。
.
7
后五步反应为产生产生ATP的贮能阶段, 6.甘油醛氧化;7.底物水平磷酸化 8.变位反应;9.烯醇化 10.再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磷酸三碳糖变成丙酮酸,每分子的三碳糖 产生2分子的ATP。
.
8
1. 葡萄糖磷酸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
已糖激酶
已糖激酶(分子量52000)以六碳糖为底物,其专
一性不强,不仅可以作用于葡萄糖,还可以作用于
糖类代谢
第一节:糖的来源及生理作用
• 一.糖的来源
绿色植物和光合微生物的光合作用 和动物体内糖异生
叶绿体
.
1
二. 糖的作用
1. 糖是有机体重要的能源和碳源。糖分解产生 能量,可以供给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2. 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又可以转变成其他的含碳 化合物如氨基酸、脂肪酸、核苷等。
3. 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重要的生物活性物 质.如NAD、FAD、DNA、RNA、ATP等。
烯醇化酶
.
17
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磷酰基转移给 ADP形成ATP和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现已得到丙酮酸激酶,分子量是250000,是由66000的亚基
组成的四聚体。丙酮酸激酶是一个别构酶,酵解途径中的重
要调节酶。长链脂肪酸,乙酰COA,ATP和丙氨酸能抑制该
酶活性。1,6—二磷酸果糖活化此酶。
.
18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碘乙酸可强烈抑制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活性,因为与酶的半胱氨酸残 基上的-SH反应。
砷酸盐(AsO43-)可以与H3PO4竞争同高能硫酯中间物结合,形成不 稳定的化合物1-砷-3磷酸甘油酸,它可以进一步分解产生3磷酸甘
油酸,但没有磷酸化作用。因此砷酸使这一步的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
用解偶联。这是砷酸中毒的反应之一. 。
1940年,酵解的全过程才被全面了解。Gustar Embden和Otto
Meyerhof等人发现肌肉中也存在着与酵母发酵十分类似的不
需氧的分解葡萄糖并产生能量的过程,他们称此为酵解过程;
因此有时称酵解为Embden—Meyerhof途径( EMP )。
.
5
糖类代谢
二.糖酵解的概述
糖酵解途径的概念
糖酵解:葡萄糖在酶促反应下生成丙酮酸并 伴随着ATP生成的过程。
.
22
酵解过程ATP的合成
葡萄糖酵解的总反应式为:
葡萄糖+2Pi+2ADP+2NAD+ 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
无氧情况下酵解共产生2分子的ATP,2分子NADH将H交给2分子 丙酮酸生成2分子乳酸。在有氧情况下,2分子NADH经呼吸链氧 化成H2O可产生5分子ATP,因此一分子葡萄糖酵解共产生7分子 ATP。 在某些组织,如骨骼肌、脑组织NADH进入线粒体要通过甘油磷 酸穿羧系统。细胞质中磷酸二羟丙酮被催化成3-磷酸甘油进入线 粒体重新氧化成磷酸二羟丙酮,但在线粒体中的3-磷酸甘油脱氢 酶的辅基是FAD,为此只产生1.5分子ATP。在这些组织中一分子 葡萄糖酵解共产生5分子ATP。(改错,P87)
14
7. 1,3-二磷酸甘油酸将磷酰基转 给ADP生成磷酸甘油酸和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
底物水平磷酸化:ATP(G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 谢中间物上的磷酸基因转移相偶联的作用
.
15
8.3-磷酸甘油酸变位形成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
16
9. 2-磷酸甘油酸脱水形成磷酸烯醇式丙 酮酸(PEP)
乳酸脱氢酶
.
20
3.转化为乙醇(酵母菌或其它微生物中)
丙酮酸脱羧酶
丙酮酸+H+
乙醛+CO2
醇脱氢酶
乙醛+NADH+H+
乙醇+NAD+
.
21
酵解与发酵概念的区别
发酵(fermentation): 厌氧有机体(如酵母
或其他微生物)把酵解生成的NADH中的氢交给丙 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使之形成乙醇。这个过程称 为酒精发酵。若将氢交给丙酮酸生成的乳酸,则是 乳酸发酵。
D-果糖和D-甘露糖。已糖激酶像其他激酶一样,
需为Mg2+或其他二价金属如Mn2+-磷酸果 糖
OH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
10
3. 6-磷酸果糖磷酸化形成1,6- 二磷酸果糖( F-1,6-2P)
磷酸果糖激酶
这一步反应是酵解中的关键反应。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决
定了酵解的速度。磷酸果糖激酶是分子量为3400的四聚体,
它是一个别构酶,ATP对此酶有抑制效应,在有柠檬酸、
脂肪酸时加强抑制效应。然而AMP、ADP或无机磷可消
除抑制,增加酶的活性 .
11
4.F-1,6-2P裂解成3-磷酸甘油醛 和磷酸二羟丙酮(DHAP)
F-1,6-2P醛缩酶
.
12
5.磷酸三碳糖的同分异构化
磷酸丙糖异构酶
96%
4%
.
13
6. 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 甘油酸
.
19
四. 丙酮酸的去路
1.变为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在有氧条件下)
O
丙 酮 酸 O脱 氢 酶 系
C H 3C C O O H +HS-+N C A D o + A C H 3CS C o+ AC O 2+ N A D H
丙 酮 酸 辅 酶 A
乙酰辅酶A
2.生成乳酸(在无氧或暂时缺氧条件下)
• 糖酵解是指葡萄糖在酶促反应下生成 丙酮酸并伴随着ATP生成的过程。酵 解过程相关的酶都在细胞质中。
• 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葡萄 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
.
6
三.糖酵解过程
前五步为准备阶段: 1.葡萄糖磷酸化;2.磷酸已糖异构化; 3.再次磷酸化;4.果糖一1,6-二磷酸裂解; 5.磷酸丙糖异构化 此阶段中,葡萄糖通过磷酸化分解成三碳糖,每 分解一个已糖分子消耗2分子的ATP。
4. 糖蛋白、糖脂与细胞的免疫反应,识别作用 有关。
.
2
糖类代谢
二.糖的中间代谢
• 糖酵解途径 ( EMP) • 柠檬酸循环 (TCA) • 磷酸戊糖途径 (HMP) • 糖异生作用 • 植物体内乙醛酸循环 •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
3
第二十二章:糖 酵 解
.
4
一. 糖酵解的研究历史
1897年,Hans Buchner和Eduard Buchner兄弟发现,酵母汁 可以把蔗糖变成酒精,证明了发酵可以在细胞以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