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四辩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最近常听到一些网友说如何加强四辩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作四辩也快一年了谈谈我的一些看法首先就是气息的训练我们是晨跑之后用腹式呼吸法来锻炼的训练腹式呼吸有助于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频率。
还有断句和声调的把握断句可以通过读散文来训练,不同的断句,表达不同的感情基调。
声调就不外乎抑扬顿挫了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指的是四种读稿的技巧。
声调的把握,主要在于多练习。
建议每读一遍就进行录音,然后自己来听,找到声调不够完美,再多加练习。
最后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推荐一个方法,在学校里找一个人最多的地方,比如餐厅门口。
大声背稿。
坚持不被干扰。
于四辩的一些看法首先就是气息的训练我们是晨跑之后用腹式呼吸法来锻炼的腹式呼吸可分为顺呼吸和逆呼吸两种,顺呼吸即吸气时轻轻扩张腹肌,在感觉舒服的前提下,尽量吸得越深越好;呼气时再将肌肉放松。
逆呼吸与顺呼吸相反,即吸气时轻轻收缩腹肌,呼气时再将它放松。
逆呼吸与顺呼吸的细微差别:呼吸只涉及下腹部肌肉,即紧靠肚脐下方的耻骨区。
吸气时轻轻收缩这一部位的肌肉,呼气时放松。
呼吸在这种方式下会变得轻缓,只占用肺容量的一半左右。
舌尖轻轻顶住上腭。
训练腹式呼吸有助于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频率。
其次是发声(1)“深吸慢呼气息控制延长练习”。
其要领是:先学会“蓄气”,先压一下气,把废气排出,然后用鼻和舌尖间隙像“闻花”一样,自然松畅地轻轻吸,吸的要饱,然后气沉丹田,慢慢地放松胸肋,使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匀,控制时间越长越好,反复练习4—6次。
(2)“深吸慢呼数字练习”我们把第一步骤称为“吸提推送’,“吸提”的气息向里向,“推送”的气息向外向下,在“推送”同时做气息延长练习。
我们推荐三种练法: A.数数练习:“吸提”同前。
在“推送”同时轻声快速地数数字“12345678910”,——口气反复数,数到这口气气尽为止,看你能反复数多少次。
B.“数枣”练习:“吸提”同前。
在“推送”同时轻声:“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竹竿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 (吸足气)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这口气气尽为止,看你能数多少个枣。
反复4—6次。
C.“数葫芦”练习:“吸提”同前。
在“推送”同时轻声念:“金葫芦,银葫芦,一口气数不了24个葫芦(吸足气)一个葫芦二个葫芦三个葫芦……”,这口气气尽为止,反复4—6次。
数数字、“数枣”、“数葫芦”控制气息,使其越练控制越,千万不要跑气。
开始腹部会出现酸痛,练过一段时间,则会自觉大有进步。
(3)“深吸慢呼长音练习”经过气息练习,声音开始逐步加入。
这一练习仍是练气为主,发声为辅,在推送同时择一中低音区,轻轻地男生发“啊”音(“大嗓”发“啊”是外送与练气相顺),女生发“咿”音(“小嗓”咿”是外送)。
一口气托住,声音出口呈圆柱型波浪式推进,能拉多长拉多长,反复练习。
坚持长期练习,就能做到自然发声震撼全场。
还有断句和声调的把握断句可以通过读散文来训练,不同的断句,表达不同的感情基调。
如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财主看后大怒,当即告到县衙。
公堂上祝枝山说写的全是“吉庆之词”,财主听后越发怒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有这样的吉庆之词吗?”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将那对联重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结果县令和财主闻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如:杭州有一个长春药店,结果不会断句的人读成了:杭州-市长-春药店。
声调就不外乎抑扬顿挫了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指的是四种读稿的技巧。
声调的把握,主要在于多练习。
建议每读一遍就进行录音,然后自己来听,找到声调不够完美,再多加练习。
最后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针对克服紧张、过于激动等不利于发挥水平的心理第一,协调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有一重要理论叫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协调一致,可事实上人们常处在认知不协调状态。
认知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主观认知与事实认知的不协调。
例如,假设有个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智力水平很高,可是在一次考试中,他却没有及格。
这样一来,第一种认知即相信自己很聪明的信念便和第二种认知即考试不及格的事实不一致。
二是所持信念与所要接受的观点的不协调。
心理学认为,人们不喜欢看或听,更不愿意接受那些与他们所坚持的信念或希望相反的东西,所以,一旦出现这种东西,人们的认知心理就陷于不协调。
显然,后一种情况的认知不协调在辩论赛中经常会出现的。
辩论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
这样就经常会出现辩论的立场与自己所持信念不协调的情况。
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就要积极做好认知的协调工作。
这种协调显然不是让立论服从自己的信念,相反,而是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向立论靠拢,并尽可能地将立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那怕是暂时的。
这个过程应该是在对辩题作全面、科学的分析,并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立论中完成。
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完全摒弃自己原有的信念,相反,应积极地将自己的信念带进去,在分析和思考中努力找到立论与自己信念的契合点,这样就能很快地将原先不愿接受的立场转化为自己从心里认同的立场。
第二,心理调动。
一个好的四辩在辩论场上必须有很强的感情投入,正如一个演员没有感情投入演不好角色一样,没有很强的感情投入,四辩的总结就会显得乏力。
要能投入感情,一方面对比赛要有充分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有高昂的斗志和强烈的参赛欲。
这就需要在赛前做好心理调节与调动工作,以保证比赛开始时能处在最佳的兴奋状态。
第三,克服心理障碍。
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人们许多不注意的失误或过错,往往与心理上的某些障碍有关。
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易出错的语句来克服。
推荐一个方法,在学校里找一个人最多的地方,比如餐厅门口。
大声背稿。
坚持不被干扰。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辩论赛的准备之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一方论证其立场的精神归宿,是寄托本方立场意义的重要部分。
因此,任何一场辩论,辩论双方都必须高度重视本方立场中价值判断的设计。
一般目前主流的辩论打法,是将价值判断放在四辩总结陈词中进行阐述,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判断就和其他几位辩手关系不大。
实际上,一方立场的价值判断,应当和逻辑底线、理论框架一样,深深的印在每一位辩论员的心中。
我们从93年复旦大学队三场酣畅淋漓的比赛中,就能够看到在辩论中树立崇高的价值判断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下面两段话:谈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摘自《狮城舌战》初赛实录第三,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的命题。
可喜的是,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
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
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摘自《狮城舌战》决赛实录这样的陈词,并不是从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论证本方立场的合理性。
实际上比赛经过前面众多的陈词和辩论交锋环节,进入到总结陈词阶段,双方的立论和攻防已经全面展开,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论证”什么。
四辩的作用,更多的可以理解为是对辩题和本方立场的一种提升。
在价值层面上,阐明本方立场的存在意义。
例如在复旦大学和台湾大学的总结陈词中,每个层次的开始都是“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
这样的措辞,并不是证明人性本恶这一立场的正确性,而是阐述人性本恶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这不是论证,而是阐发,是对立场的一种升华。
再来简单的说说树立价值判断的意义。
瞿平老师曾经和我说到,现在的辩论赛有的时候像是在选美。
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争论的是互补的两个立场,两个观点。
但实际上竞争的,是双方的逻辑思维反应能力、知识积累、心理素质、辩论队员气质及团队的配合。
辩论员的素质我们后面会单独的来谈,这里主要说一说在辩论准备过程中,能够做好的一些价值判断的问题,或者说站在怎样的一个价值取向上,来看待和理解本方立场的问题。
在杨浦区法制宣传周高中生辩论赛的决赛前,得知抽签的结果是要求论证“电视选秀对文化传播利大于弊”。
我们颇有些觉得这个立场不是很好处理。
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就对目前的电视选秀节目没什么好感,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怎样能使听众和评委能接受的问题。
因为我们的评委是年龄相对较大的人,他们对目前选秀节目的评价可能也并不一定是非常正面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也并非一定不可为。
我们在准备过程中设计的价值取向是:用积极的心态,用建设性的意见来帮助选秀节目健康成长。
换句话说,我们的辩风需要体现的大气一些,宽容一些。
为了消解电视选秀对青少年确实存在的导向性问题,我们首先对这个辩题进行了性质上的解读:今天,我们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探讨电视选秀对青少年成长道路影响的社会问题,而是探讨电视选秀对文化传播利弊的学术问题。
在一辩陈词的一开头,就把这个辩题的讨论范围框一下,不讨论对青少年的影响,因为这不是本辩题讨论的范围,这里讨论的是对文化传播的问题。
这样的限定对方显然是不认同的。
例如对方就有这样的话:对方辩友一直在回避电视选秀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把它归结为一个学术问题,但是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学术问题必须建立社会的基础上。
如果对方辩友只强调它是学术的话,但是,没有看到,文化传播其根本目的就是推动社会的进步,既然电视选秀与推动社会进步背道而驰,那么,怎么只能说它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不能说它是社会问题呢?显然电视选秀对文化传播是弊大。
也许是因为在自由辩论的过程中,我方又一次提到“学术问题”这个并不十分牢靠的概念,被对方抓住口实,以致抓住不放。
但我实在认为,对方紧抓这点似乎有些舍本求末了。
或许是因为辩题本身就存在偏向我方的情况,导致对方在逻辑上很难稳守反击,导致心理有一些不够稳定,也显得比较激动,辩风不够优雅。
例如:反方:谁告诉你们文化传播是分成三种情况,我刚才对文化的解释完全是来自《辞海》的,而且我明确阐述了不属于文化的一种,所以你们的论点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反方:我们并没有否认电视选秀没有创造任何的文化。
只是说这个文化是非常差的。
难道传播差的文化是对文化传播有利吗?反方:我方已经解释过了,文化的定义是社会所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何为财富?财富是指价值,而价值就又其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