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内科简介

神经内科简介

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简介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2009年3月,现有医护人员27人,医生16人,其中本科12人,包括康复技师名,大专4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2人,护理人员11人,现有床位46张。

目前我科有康复资质的医生有1人,心理咨询资质的1人。

神经内科目前治疗的常见病有脑血管意外、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疾病,运动神经元病,癫痫,运动障碍性疾病,头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认知障碍等疾病。

我科另设有心理咨询门诊,由专人负责收治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性疾病,设有康复治疗室专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其他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的康复。

神经内科成立以来与新医大神经内科合作研究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个即“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人群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神经内科成立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护理专著1篇,论文3篇。

神经内科每年接受30余人实习生,在我科进修人员2-3人/年,同时承担全科医师的培训工作,每年10人。

神经内科未来计划培养2名康复资质人员,进一步开展神经康厚治疗,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学术及科研价值的医学论文5-10篇。

继续加强临床路径的管理,加大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重点做好院感的防治工作。

争取承担自治区科研项目1-2项,争取举办地区级,大型继
续医学教育项目2-3项。

进一步规范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急诊绿色通道及危急重病人的管理,做好病人的随访工作。

根据现有病人的情况及医院的发展,成立卒中单元,心理咨询专科,神经康复专科,成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

强化业务学习,提高诊疗技术水平。

神经内科新项目
超反射脑磁治疗仪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该技术科学的将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经络学病生机制与医用磁学
技术有机的结合而研制成功的脑系疾病治疗仪--超反射脑磁治疗仪
并投人临床使用,至今已对150多例病人进行治疗,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治疗仪对脑部疾病和周围神经性疾病具有明显疗效,可改善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技术特点:该治疗仪的创新特点是集"多个头环刺激大脑皮层、无创电极刺激小脑顶核和多电极刺激双肢体"为一体, 融脑电生理刺激治疗、肌电生理刺激治疗和无创电极小脑顶核治疗“三机”为一机;可产生多重超反射电磁刺激效应,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主要性能是通过高能交变磁场刺激脑神经、肢体神经、改善脑微循环,促进毛细血管再造,保护缺血神经元,增加脑供血流量。

适应范围:急性脑中风及中风后遗症、脑炎及脑炎后遗症、头颅损伤综合症、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促、脑瘫、截瘫、周围神经病、肌无力、肌肉萎缩、精神抑郁症、头疼、失眠、关节炎、颈、肩、腰、腿疼痛等的治疗。

脑血管造影
评估脑血循环,观察有无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有无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脑血管造影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

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DSA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已被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特别是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定性定位诊断。

其不但能提供病变的确切部位,而且对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亦可清楚地了解,为手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

另外,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DS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对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进一步查明导致出血的病因,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

DSA对脑血管病诊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

适应症:
①颅内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狭窄、闭塞性疾病、动脉病、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

②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脓肿、囊肿、血肿等。

③颅脑外致各种脑外血肿。

④手术后观察脑血伤所管循环状态。

脑血管造影术是检查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将含碘造影剂注入到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使脑血管显影,来了解脑血管本身的形态和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这项检查对诊断脑血管病具有特殊价值。

需做脑血管造影:
①脑出血病人而有手术抢救指征者,但血肿位置不明确,需要作脑血管造影。

②脑出血疑有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者。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所致。

为了明确诊断,以便手术治疗,必须作脑血管造影。

④脑瘤病人有中风发作,不能与脑出血、脑梗塞鉴别时,也可考虑作脑血管造影以帮助鉴别诊断。

⑤颈内动脉颈外段病变时,有手术条件者,应进行血管造影。

禁忌症:
血管造影是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血管内,使其脑血管系统显影的一种X 线投影检查技术。

通过血管造影可以具体了解血管的形态学变化,如走行、分布、移位、粗细及循环时间的变化等。

最终确定病灶是血管本身,还是颅内其他部位病变引起血管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①老年性动脉硬化者需慎重。

②有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者。

③造影剂过敏者。

④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风险:
医疗操作都有一定风险,脑血管造影可在局麻下完成,操作简单,时间短,安全性相对较高。

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局部并发症、全身并发症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有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

全身性并发症一般是对造影剂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恶心、呕吐、休克及肾功能损害等,因此术前需常规做碘试敏。

目前常用的非离子型有机碘水造影剂,具有低毒、低渗度、低黏度等特性,且能很快经过肾脏代谢出来,安全性明显提高。

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脑梗塞、失明、面瘫及神经系统损害等,发生率仅为0.6%~1.9%。

脑血管造影比较安全,但少数病人在颈部穿刺部位可形成血肿,一般数天后会逐渐消失。

支架置入
改善血管狭窄,保护斑块,预防脑梗死。

颈动脉、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积极的“标本兼治”的新方法,可以将脑梗死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中风史者,如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者,应常规查颈动脉超声、头颅CT 或磁共振检查,若发现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或合并溃疡型斑块,都可行颈动脉、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利用穿刺、导管、球囊导管扩张形成和金属内支架置入等技术,使狭窄、闭塞的血管或腔道扩张、再通,解决传统手术盲区的一种技术。

血管、腔道狭窄、闭塞是介入支架置入技术的治疗强项。

具有创伤小、疗效高、风险低、并发
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为血管、腔道狭窄、闭塞开创了一条新路。

以尽可能小的创伤换取同样甚至更高的疗效是外科的发展方向,腹腔镜、冠状动脉扩张成形术在临床的成功应用是典型范例。

21世纪是微创医学的世纪,介入放射技术是微创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以微小创伤、更高疗效、更低风险顺应了医学的发展方向。

适应症:
①狭窄超过70% ②狭窄50-60%伴有明显关联症状如反复TIA发作,同侧脑梗死病史等;或者6个月内狭窄程度增加超过15%;③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效果不理想或者再狭窄④手术风险高或者手术无法治疗的病变血管如无名动脉和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双侧多血管、多部位病变以及放疗后狭窄等⑤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如纤维肌发育不良或者处于稳定期的大动脉炎性狭窄⑥自发性、创伤性及手术后形成的动脉夹层者⑦不超过6个月的短段(小于
10mm)动脉闭塞⑧颈内动脉闭塞伴发的颈外动脉狭窄。

禁忌症:
①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已造成严重的残疾②超过个月或者直径大于10mm的慢性完全性闭塞③合并颅内肿瘤或者AVM者④大动脉炎活动期⑤生存预测不超过2年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