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新)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70年来,通过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中国从一个制造业非常薄弱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但是中国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

X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大省,X的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个紧迫问题,就是如何做大做强做优?
一、创新是X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五计划”的核心就是工业建设,涉及的领域包括机械、电子、冶金、石化、军工、建材、钢铁等等,中国的第一辆汽车、第一辆拖拉机、第一架飞机,中国工业的很多第一,都是从一五计划的许多重大项目中产生的。

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

2018年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占到全球的28%左右,美国占18%,日本占8%,德国占6%。

中国的制造业目前是联合国所分
类的39大类、191种类和525个小类里面全世界唯一的各类产品都生产的国家,有220种以上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位的。

中国的制造业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最根本的是中国对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增加,制造业的产品、创新产品快速增长,制造业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有些产品的生产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的制造业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其成功的原因也是对创新投入的重视。

X以制造业立省,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大省,其在全国的地位不言而喻,目前,X规模以上企业达5万多家,X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八分之一。

X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沿着价值链不断攀升,在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推动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特别是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制造等融合模式,推动了全链条产业升级及跨产业升级。

X制造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投入的增加。

从研发投入看,2017年,X规模以上制造业R&D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的比重为80%,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
1.37%。

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量及专利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拥有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1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X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向高端化发展。

2018年,X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4%和31.5%,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4K产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制造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当前X制造业发展的短板
X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X离建设制造强省还有巨大的差距,只有承认差距、承认问题,才能找准方向、迎难而上。

改革开放初期, 引进、模仿成为我国生产技术的主要来源等。

随着我国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 我国与发达市场经济体的经济与技术差距缩小了, 靠引进、模仿获得技术的空间也明显减少了, 因而对自主创新的发展需求日益增强。

更重要的是, 依靠技术引进, 有可能缩小自己与技术领先者之间的发展差距, 但不可能超越、更不可能成为全球的技术领先者。

历史实践表明, 一个国家的技术滞后必然会带来收入水平增长的滞后, 技术引进型国家并不能通过吸收的方式追上技术创新型国家。

所以, 只有依靠自主创新, 才能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才能跻身于世界技
术前列。

当前,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蓄势待发, 只有抓住技术革命机遇, 才能在新产业与新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因此, 无论是抓住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机遇还是新常态下我国增长动力转换与发展方式转变, 都必须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目前,X制造业的最大问题是制造业大而不强、效益不高、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最根本的还是X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二是政府对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不强;三是企业创新人才缺乏;四是社会创新文化环境缺乏;五是企业创新发展区域不平衡。

X的主要创新资源集中在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9市,珠三角富集的创新资源对外围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还不够,粤东西北地区的企业能够用于研发和创新活动的资金不足,人才和配套设施等欠缺,为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

三、提升X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X应以全面创新驱动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趋势,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
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战场,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重点布局对X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长期支撑和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新的动态比较优势,高起点推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二是加大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三是强化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重视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基础研究创新投入与成果转化能力;五是多主体多举措打破创新人才瓶颈,建立全视觉的创新型人才引进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