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最新一、选题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温儒敏教授也提出海量阅读,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进行课外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
但纵观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且处于一种严重缺失的状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家长观念比较陈旧,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问题,有些甚至还认为读课外书那是"不务正业";有的家长虽重视孩子阅读,但总苦于无从下手。
2.相当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对课外阅读问题的研究,所以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缺少指导经验。
3.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们往往对阅读没有持久的热情。
4.学生阅读书籍经典较少,鱼龙混杂。
5.学生阅读能力亟待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
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我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课例研究。
二、过程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等方面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对于远离城市的农村小学而言,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使得学生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阅读渠道狭窄,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籍都以考试类、辅导类书籍为主,接触其他的阅读材料少,语言积累比较困难,无法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更加难以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以书为友,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1.满足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望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的信息资源比较落后,而处于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9~11岁,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课外阅读正好能够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及世界。
2.有助于陶冶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情操农村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的黄金阶段,由于他们大多数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他们缺乏有效的人生引导。
因此,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能让处于该年龄段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思想上启发、情感上熏陶和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拓展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渠道的措施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正处于积累知识和人生价值形成的重要阶段,课外阅读在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空间进行阅读,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在课外阅读中,去思考、去体验和去享受。
1.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合理利用资源。
班级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地,更应是一个经典图书的汇聚场。
班级图书角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
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缺乏社会关注和资金,因此因地制宜建立班级图书角对于农村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
收集图书是最考验班主任的一个环节。
仅凭我们班主任微薄的工资不足以撑起这个图书角,所以要尝试借力经营。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图书,建立图书角。
①发动学生自愿捐借发动孩子自愿每月借出或者捐出自己已经阅读过的书籍,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交换阅读。
这种大多数家庭都容易接受的方式,很容易使班级小小图书角拥有足够流通的图书数量。
②动员家长自愿捐赠如果能够获得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的捐赠,也可以解决图书角建设之初的燃眉之急。
我在班级图书角走上正轨后,通过班级微信群动员部分家长捐书。
这样班级图书角的书丰富了,可以满足学生读书的需要。
③鼓励老师自愿赠送作为图书角的创建人,作为班主任的我捐赠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从家中挑选一些适合学生的书带头捐赠给班级,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也鼓励班级科任老师捐赠。
班级图书角建立之后,我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充分利用好班级图书角,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泛的阅读资源。
2.结合语文教学,拓展相关阅读资料。
当代改革教育家李希贵说过:长期以来,以数理化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会,语文水平不可能提高。
因此课题组老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如果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教学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老是繁琐分析,繁琐提问,繁琐练习;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课内教学不能举一反三,拓展课外阅读也只是一句空话。
改革阅读教学,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整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资源缺乏这一现状,我充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精心挑选,拓展相关阅读资料,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更多便捷。
如我校第二届"母语文化节"的"最美教研",我执教《黄河的主人》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羊皮筏知识,学生对羊皮筏的了解,加深了对艄公沉着、冷静以及高超的技术理解。
在课堂要结束时我总结:你们动情的朗读就是对艄公最好的褒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女传承了黄河的精神,他们像艄公一样凭借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时代的英雄!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风浪,让我们像艄公一样,不惧险阻,成为生活的主人!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谁是大森林的主人?怎样才能成为大森林的主人?作者是怎样展现猎人的智慧和勇敢的?(三)开展阅读活动,推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小学中年级学社的课外阅读主要呈现反复性、趣味性和选择性等特点,且对很多事物缺乏坚持的恒心。
为此,老师可以结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如,在班级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或精彩的段落,或名言警句,或好诗好词,或阅读心得,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心理,也能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
同时,我还开展班级读书手抄报活动、阅读笔记评比活动,评比读书小明星活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以更高热情投入课外阅读中去。
三、成果形式通过一年实践探索,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可喜的发现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读书热情越来越高涨。
知识面拓宽,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提高。
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我班学生语文成绩高于全镇均分。
另外,我的阅读教学理念改变,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跟学生一起共同进步。
在这一年里我上了一节海安市公开课四年级语文《黄河的主人》一课,获得与会老师一致好评!一篇《农村小学中年级拓宽课外阅读渠道研究》论文发表在《小学生作文辅导》xx年第12期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摘要:本课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关注学生,关注教师,活化教材,探讨了"语文诗意阅读"的操作策略,初步探索了"诗意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诗意语文操作策略教学方法初探一.研究背景1.深远的社会背景。
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享受着物质文明的当代人同时对物质需求激发了不尽的欲望,大大滋长了急功近利的"市场性格";在文化同时受到商业化、时尚化的影响下,精神层面的生活遭遇了不应该有的困顿和压制。
物极必反,人们终于意识到,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呼唤生命意识的回归,呼唤生活中诗性的回归!应当说,在新课程引导下的语文教学对诗情的渴望和诗意的追寻,正是时代之光的一种投射。
2.语文教学的现状。
从语文教学的历史积疾来考察,在应试教育魔棒的指挥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思想性,文本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熟视无睹。
在应试教育的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课堂没有吸引力。
教育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却被消解、异化了。
应试教育将树人、育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这种畸变在一个曾经有千年"诗教"历程的国度里,是一道"尴尬的风景"。
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归路,这就是"诗意语文"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诗意语文"在今天课改中呈现的最大价值。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而且新教材的选文及其文本语言突显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诗意人生与诗化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和体悟的主体,教与学就是在对人生的诗意感悟和对文本的诗化语言的解读体味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感应与升华。
4.孩子天性的召唤。
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
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
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
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
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
无聊的"启发"、变味的"多练"、痴情的"多媒体"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
5.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
现在的社会有一种浮躁,浮躁之气开始向校园扩散。
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功利,也是一种肤浅。
当今有些语文教师也在缩减为看教辅材料和"快餐读物",把学习缩减为看电视,把思考缩减为一次报告会的考试,把教学设计缩减为教学案例的组合。
总之,丰富的过程简单化,精神价值被缩减成了实用价值,于是,有些把精神追求异化成官能享受。
这样,理想和追求在旋涡中被冲走了,流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