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职称考试》考点(临床血液学检验)【圣才出品】

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职称考试》考点(临床血液学检验)【圣才出品】

第二篇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一单元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
表2-1-1 造血器官和造血微环境(掌握)
第二节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
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掌握)
1.定义: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的造血细胞。

2.特点:①多数处于G0期或静止期;②大多数CD34+Thy-1+;③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④缺乏表面系列抗原表面标志。

3.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
增殖性细胞群,又称造血定向干细胞。

第三节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
表2-1-2 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掌握)
第四节细胞凋亡
表2-1-3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掌握)
第二单元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一节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骨髓细胞学检查(掌握)
1.适应证: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③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④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⑤微生物及寄生虫检查。

2.禁忌证:①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②妊娠晚期妇女。

3.采集部位: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液丰富、进针容易,为首选穿刺部位。

4.取材满意指标:①患者抽取时有特殊的疼痛感;②可见骨髓小粒及少量脂肪滴,镜下可见巨核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骨髓特有细胞;③骨髓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的比值。

5.骨髓细胞学检查:①低倍镜下判断骨髓片质量、增生程度、有无较大或成堆异常细胞;②选取满意涂片,油镜下观察200~500个细胞;③骨髓增生程度分级标准中增生极度
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时,成熟红细胞和有核细胞比值依次为1:1、10:1、20:1(正常骨髓象)、50:1和200:1。

6.诊断意见:①肯定性诊断疾病:各种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②支持性诊断疾病: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③可疑性诊断疾病:难治性贫血等;④排除性诊断疾病:ITP。

7.正常骨髓象:①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值(2~4):1;②粒细胞占有核细胞40%~60%;③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④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达40%;⑤单核和浆细胞均<4%;⑥通常在1.5cm×3cm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⑦不易见到核分裂象,未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第二节骨髓细胞形态学
常见正常血细胞形态(掌握)
1.粒细胞系:
(1)原始粒细胞:胞核大呈细颗粒状,核仁2~5个,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无颗粒;
(2)中性中幼粒细胞: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内含大小一致的特异性中性颗粒;
(3)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4)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质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凌乱、大小不等、紫黑色特异性的嗜碱性颗粒;
(5)从中幼阶段到杆状核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凹陷程度。

2.红细胞系:①原始红细胞: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核仁1~3个,胞质量少,呈深蓝色,核周常形成淡染区;②中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索条状或块状,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胞质呈嗜多色性。

3.单核细胞系:单核细胞胞体呈圆形或不规则性,胞核形态不规则有明显的扭曲折叠,胞质量多,呈灰蓝色或淡粉色,胞质内见细小、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原始单核细胞: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

4.淋巴细胞系:①大淋巴细胞:胞质量多,呈清澈的淡蓝色,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②小淋巴细胞:胞质量很少,形似裸核,如可见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

5.浆细胞系:浆细胞胞核明显缩小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胞质丰富,有泡沫感,核外侧常有明显淡染区,浆内常有小空泡。

第三单元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血细胞化学染色(掌握)
1.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1)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2)染色反应:嗜酸性粒细胞为强阳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单核细胞系呈阴性或弱阳性;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系等其他系统细胞均为阴性。

(3)鉴别: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和幼淋巴细胞则为阴性反应;
③成熟的中性粒细胞POX活性增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特别是化脓菌感染)、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活性减低见于急性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DS等。

2.过碘酸-雪夫(PAS)染色
(1)PAS染色阳性结果:胞质内出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呈弥漫性红色。

(2)主要鉴别:①红血病和红白血病呈(+),巨幼细胞性贫血呈(-);②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呈(+),再生障碍性贫血呈(-);③戈谢病呈(++++),尼曼-匹克病呈(±),且空泡中心为阴性反应。

3.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1)原理:偶氮偶联法,细胞胞质内出现灰黑色沉淀为阳性反应。

(2)染色反应:成熟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3)NAP积分鉴别作用: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为“0”)与类白血病反应(↑);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③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④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无变化);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无变化);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无变化);⑦恶性组织细胞病(↓)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无变化)。

4.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1)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沉淀。

(2)粒细胞特异性染色:NAS-DCE几乎仅存在于粒细胞,其特异性高,又称为粒细胞酯酶。

以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阳性反应最强。

5.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
(1)α-NAE染色阳性结果:细胞形成不溶性棕黑色颗粒沉淀。

(2)染色反应:部分原始白血病细胞阳性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其他系细胞不被抑制。

(3)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反应呈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其他系白血病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