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术午餐会讲座资料依法治国与中国人的法律信仰PPT课件
学术午餐会讲座资料依法治国与中国人的法律信仰PPT课件
依“理”立法 “以理制 情”
揆诸天理,准诸人情,一本于至公而归于
至当。”--清乾隆皇帝御制《大清律例序》
“理自天设,情由人生。以理制情,而
礼乐之用行焉。 --《辽史·礼志一》
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神
法律认知 法律信仰 法律心态 行为模式
法律文化作为文化基因,它或它们已经在不经意之 间嵌入我们的脑子里,外化在我们的语言中,行动中,旧 传统没有终结,所需要的只是创造性的转化。
汉: 许慎--《说文解字》:
• 灋,刑也, 平之如水, 从水;
• 廌,所以触不直者 去之,从去。
治国的工具和手段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属轻重于权衡; 不逆天理,不 伤情性。
--韩非前280年-前233年
鞭扑不可弛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 --- 班固(32—92) • 《汉书·刑法志 》:”鞭扑不可弛于
天之道 地之理
天理是不证自明的自然法则
《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依据于人类理想的正义性就意味着不证自明的合法性。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老子
西塞罗(古罗马):存在源自万 物本性,要求人们正确的行为和阻
止人们犯罪的理性,它成为法律并
非始自它成文之日,而是始自它产 生之时,它是同神明的灵智一起产 生的。”
缘法而治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 行不中法者,不高也; 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鞅
约公元前395年 -公元前338年
“罪刑法定”
《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狱皆须具引律令格 式正文,违者笞三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法律明文 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 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准法而断
谨守律文 亳州孙士明伪造天子御宝案
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以领导人的看法改变而改变。
戴胄唐太宗与论皇帝之信与法律之信
--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 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
宋代的立法技术--斗杀西门庆
斗杀与故杀;唐《斗讼律》:用 兵刃? 《明律》不问手足、他物、 金刃。《宋刑统》严格区分。
----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 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 》
清代山西省平遥县衙
对联
上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 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 己;
下联:要酌理,要揆情,要变时世, 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 天。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三、法律信仰--法治的灵魂 天理 国法 人情
清代山西省平遥县衙
法律信仰
忠诚的意识 神圣的崇尚 巨大的热情 高度的信任
•
天理是中国人法律信仰的源泉
“陛下圣 明人刘惟谦等《进明律表》: 虑渊深,上稽天理,下揆人 情,成此百代之准绳。
法上之法 法中之法 法外之法
天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源本性范畴 自然法则
依(以)
治国
与中国人的
呼格吉勒图案
•
两个三
治国理政、治军安民总体性战略
“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
国家层面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社会层面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公民层面 :爱岗 敬业 诚信 友爱
一、法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家,刑罚不可废于国 ,征不可偃于天下 。用之有本末,行之 有逆顺耳。
•
法是公平与正义的标准
是规矩 是绳墨 是权衡
181年9月17日 —234年8月28日
二、以法治国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以法治国,举措而已
管 子 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
西方的法治
柏拉图前427-347与亚里士多德前38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