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价格歧视的含义分析

价格歧视的含义分析

价格歧视的含义分析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这里的不同价格如果是由于成本不同所致则不构成价格歧视。

对同一个消费者的不同购买数量收取不同价格也可以称为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在卖主为垄断者或寡头的市场中是很常见的,以各种各样的灵活形式被广泛运用。

企业通过这样的策略还可以增强竞争力,实现经营目标,并且能够顺应消费者的心理差异,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要。

实行价格歧视的策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其一是企业必须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市场价格。

其二是市场的消费者要有不同的偏好,并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

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对不同的消费者或者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其三是企业能够有效地制止消费者的套利行为。

这就要求不同的消费群体或者销售市场之间可以相互隔开。

否则就会有中间商通过低价购入,高价出售来赚取差价。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根据歧视程度的高低,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是当卖方垄断势力强大同时信息也灵通的情况下,卖方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于任何数量的产品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然后对于每一单位的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来出售。

比如,某山村只有一个医生,并且他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患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然后对每一个患者收取他们刚好愿意治疗的价格,这样这个医生能获取最高利润。

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没有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严重,不需要对于每一单位产品都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只需在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一般有区间定价法和数量定价法两种。

比如,用电1~10度和10~20度价格不同,这就是区间定价法;某红枣销售商对于红枣的定价是1公斤40元,100元3公斤,200元7公斤,如此等等,这就是数量定价法。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对于同一种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或者在不同的销售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

对消费者分类的主要依据有:收入、年龄、性别、地区
等。

一般地,同一种产品在富人区销售的价格一般高于在穷人区的价格,主要是因为富人和穷人之间可以接受的价格不同,并且穷人比富人对于价格变化更加的敏感;电视台对于相同的广告在不同时间段的收费也会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

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比较常见。

其中,三级价格歧视是最普遍的价格歧视形式。

比如,万达影城每日12点前为特价观影时段,观影享受普通2D影片半价、3D/IMAX正价七折的优惠,持有效学生证、军官证、老人证、残疾证,在任何时段都能够享受到这种优惠;郑州的驾校向本地报名者收取不到2000元的报名费,向外地报名者则收取3000元左右的报名费等。

此外,宾馆、餐厅的团购价和会员价也都是三级价格歧视。

而像快餐店或者奶茶店的第二杯半价,民航的团体票就是二级价格歧视。

政府在一些公共服务业或者能源行业处于垄断地位,会对这些资源的使用者收取不同的费用。

例如,在用电方面,对高耗能产业制定较高的用电价格,而对居民用电和农业用电,则实施优惠价格;在用水方面,区分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制定不同的价格。

这些价格歧视措施有利于价格杠杆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实施价格歧视,必须在法律的指导下正确进行,不能够妨害市场的正常运行。

为此,各国的反垄断法规基本上都对价格歧视有所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