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人,道德为先
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胡锦涛
生活中,我们是否常常有这样的经历?
街坊邻里之间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谁家里遇到困难,从来不闻不问;
某个单位,又被查出某某领导因贪污而腐败的消息;
某食品厂家因为获取更大的利益,将食品内搀假,导致食用者中毒的事件……
道德,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词汇;道德素养,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话题。
不是吗?有关道德的教育,就在学校的课程中,在父母和师长的教诲中,在“感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有关道德的问题,见于普通百姓的议论,也见于专家学者的研讨。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时时有道德的镜鉴在身边;无论身在何方,处处会感受到道德的约束或鼓舞。
道德,伴随着人生之旅的时时刻刻,体现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
道德是社会规范,它帮助人们确定什么是善恶、什么是荣辱;作为内心信念,道德又是人们生活、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般来说,讲道德、有道德就意味着讲文明、有修养。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却越来越严重。
在人们繁忙的生活基调中越来越突显。
这里我们把一些较典型的事情点出来与以讨论。
㈠在道德范畴内,诚信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在2000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就已提出,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诚信问题正是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从大处讲是“以德治国”的要求,更是当前整顿经济秩序的关键所在;小处而言,则是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
若个人失去诚信,在良心上将受到谴责,自我的发展将失去前途;若企业失去诚信,纵然一时得利,日后必会付出代价。
而若一旦发展到整个社会的诚信都下降的话,欺骗、谎言将会毁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今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让消费者意识到各企业诚信度下降的事实。
在创业经营中,诚信是企业之魂,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财富。
离开这个前提,企业的任何经营都难以奏效。
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建筑工程质量低劣,隐瞒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盗版、偷税、骗汇、
走私、做假帐等失信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阻碍经济健康发展,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遭受损害。
如果丢弃诚信能够得利而不被惩罚,相信道德的力量再大,也难以维护社会的诚信了。
某年高考作文题是一则寓言,讲一个青年得到了“健康”、“美貌”、“诚信”、“才华”、“金钱”、“荣誉”和“地位”七个行囊,在过河时遇到大风浪,艄公让他扔掉一个,不然就会丧身河底,青年人最终选择扔掉了“诚信”。
考题问的是考生对青年人的选择有什么想法。
让我们来试着把七个行囊排排队,如果必须扔掉的话,“美貌”应该是可以最先放弃的,不漂亮有钱也还行;如果要把“金钱”也扔了,第三、第四又该舍去什么呢?该是“地位”和“才华”了吧。
“荣誉”、“才华”和“地位”应是并列的关系。
按现在社会提倡的道德价值观念,“诚信”和“健康”最不能丢。
作为自然人,“健康”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必要条件;而“诚信”,则是维护社会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每年的作文题都是人们议论的焦点。
作为国家论材大典,高考作文命题的时代气息极其浓烈。
一位多年关注高考语文试题的专家说,每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是当年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的体现,这样命题目的只有一个:让青少年与时代脉搏一同跳动。
首都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认为,现代社会对自然科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人文科学,高考题结合当前社会大面积发生的信用危机,以“诚信”为题,就是要对准备进入高校深造或者即将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进行人文精神的重塑。
诚信,既是个人美德,也是社会生活和经济交往中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
诚信对于人们的行为来说,就好比船必须用桨,没有船桨就不能渡河涉川;所以道德的塑造诚信是必须。
㈡为官者,敬业奉献,服务群众是基本。
在党的八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重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古人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
为官者如果不讲道德就没有资格领导、管理百姓,而官德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除此之外,还要播德,以德育人,只有自己能以德律己,才拥有人格的魅力。
播德,就有了劝导力和说服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干部不太重视官德修养,忘了党的宗旨,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自己和少数人服务;不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是密切联系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人;不是想着如何把上级精神贯彻落实好,而是如何让下面把自己的私欲满足了。
还有的人有心出名,无心做事,不考虑工作,只关注人事,安插好自己的人,大获分外之利。
近年内我国官府腐败问题异常严重,面对这样的问题,国家也只能尽其所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眼于大多数党员和干部,着眼于防患于未然,多做预防工作,尽可能防止和避免
腐败的发生,这就需要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加强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为人民服务,对共产党员与领导干部的要求是:不论权力大小,毫不利己,专门为人,为祖国与人民无私奉献;敬业开拓,服务上乘,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做。
㈢邻里相处融洽,为生活增添快乐
王安石在《风俗》一文中说:“安利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
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做一个好邻居,看似个人的小事,但实际上却是一件关系着国泰民安的大事。
因此,每个人都不应当忽视。
现在的楼房建筑虽已很少是原来的四合院,但仍是有社区的。
但现在人们的思想却越向邻里之间应互不干涉,不管别家闲事这方面发展。
从主观上看,是人们普遍看不到邻里间交往之重要,下班后总是把自己禁锢在自家有限的空间内,还自以为现代家庭就应该是这样。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融洽的邻里关系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愉快、顺心、舒适的生活条件,使我们生活在积极、健康的状态中。
做个好邻居并不困难,“将心比心、善待他人”,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成员的良好品质风貌的特征。
发达的美国已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弊端,并力图通过住区的规划设计、建筑中的路径设计,以及各类过渡空间、停留空间的特意设置等,来创造和提供更多的邻里交往的空间,增加人们不期相遇、随机接触的机会。
在空间组织上强化邻里交往的功能。
而这一注重邻里交往、沟通的“新”的理念,却又反而与中国传统民居所体现的居住文化中的某些精神实质不谋而合,颇多相似。
就像是回归中国原来的大杂居小聚居一样,为的就是让人们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
所以,我们不能不关心我们生活的环境、不能不关注我们生活的质量。
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我们割不断,同样我们也不能割断朝夕相处的邻里友情。
我们应突破钢筋水泥的阻隔,去营造并享受邻里间那人性的关怀和真情的醇香。
经我们总结,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太迅速了,科技的前卫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得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与技术,从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
这就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大学生应该重新学习幼稚园的课程了,因为就现在看来,有些学历越高的人却越没有道德素养。
我们知道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就像优秀球员漂亮的临门一脚往往是多年炼就的功夫一样,要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锻炼和积累。
我们应该待人宽,律己严,多体谅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与进步,并不断的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不应该在看待别人和自己的问题上,用一把尺子衡量和要求所有的人,更不能对人求全责备。
其实,社会道德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人们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风气、秩序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了,不是可以更好地从事经济发展吗?如果说经济建设是硬件,那么道德建设就是软件,一部机器硬件再好,但软件不行,所形成的效率是不可能很高的。
对于个人而言,即使物质生活条件很好,但社会道德状况不佳,其生存质量就不可能很高。
好的道德塑造,不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归结起来,都要体现在道德行为上。
道德品质的提升关键是在实践中,道德学习和道德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
高尚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道德实践中,也要严于律己,始终表里一致,越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越要谨慎,越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人监督与有人监督一样。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职能。
思想道德的性质不同,个人成长就有不同的路向。
在我国,只有认同、恪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
相反,在充满诱惑与风险的复杂情况中,如果意志薄弱,自制力与判断力差,经不住诱惑,就会迷失方向而害人害己。
因此,德教不力,法治难为,德教是法治之基础。
只有人人都自觉按照道德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社会才会真正有序,法治才能显示出真正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