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金融征信
先从征信的概念说起吧,放贷机构之“征信”是放贷机构基于内部信息的风险管理过程,而征信行业之“征信”是为放贷机构的风险管理提供外部信息支持的活动,包括来自征信系统的通用化征信报告和来自资信调查机构的定制化资信调查报告两大类。
征信系统通过放贷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为放贷人提供了仅以自身永远无法获得的信息,服务于放贷活动和信贷市场。
征信系统坚持两大原则:第一是互惠原则,只有首先报数据才能查数据。
第二是全面共享原则,同质信息的共享是全面(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都有)对等的。
此外,通过征信系统业已建立的信息共享渠道,集中采集、使用公共信息,可满足放贷机构“虽能获得、但成本高”的那部分信息需求,也是征信系统的潜在作用。
征信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资信调查是由授信机构发起的、针对被调查对象的信用调查、信息采集和加工的活动,其主要产品也由标准化的信用报告演化为量身定制的资信调查报告等,服务的对象也由信贷市场中的放贷机构,逐步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
2013年,世界银行国际征信业委员会制定的《征信国际通用原则》指出,征信系统促成放贷机构共享其客户的借贷信息,有效降低了单个放贷成本和整个社会融资信息的成本。
《原则》也为各国征信系统建设制定了指引,具体包括:征信数据要准确、及时和充分,信息来源制度化、系统化,数据保存足够长的时间;二是数据处理要安全、可靠、高效;三是在法律和监管环境上要确保清晰、可预测、非
歧视性、恰当并支持数据主体权利;四是在征信机构的治理上要确保机构治理科学有效等;五是在条件允许时促进数据的跨境流动。
《原则》也为评价一个征信体系的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指标。
一个完善的征信系统,应该包括:在信息覆盖面上,尽可能地对放贷机构、借款人群和地域上的全覆盖;在数据采集、挖掘中满足放贷机构、信息主体、监管部门等征信系统参与各方对信息的需求;征信系统要尽可能在保障信息主体的知情权、使用权、异议权等征信权益和促进公平信贷之间的平衡,在促进信贷市场发展、保障公平信贷权利、促进信贷市场有效竞争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为各国征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性纲领。
再说说我国征信系统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企业征信系统1992年起源于深圳的企业贷款证,个人征信1999年在上海试点,人民银行历时20多年,建成了世界最大、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
目前,全国集中的数据库,通过与公安部身份联网核查和质检总局组织机构代码联网核查,与金融机构一点接入,达到秒级响应的高效率访问,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标准、授权和管理。
目前,我国征信系统主要采集身份信息、信贷信息、非金融负债信息三大块,涵盖了贷款、贸易融资、保理、票据贴现等各类企业授信产品,以及个人消费贷、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个人信贷产品。
从借款人来看,征信系统收录的企业和自然人数已居全球前列。
截至2014年底,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分别收录近2000万户企业、其他组织和8.6亿自然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3.5亿人。
从接入和服务的机构来看,基本覆盖各类放贷机构。
截至2014年底,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接入机构分别达1724家和1811家。
为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小微放贷机构开辟互联网接入征信系统的新渠道,简化接口规范。
2014年,新增接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小微机构分别为982家和1032家,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入的分别有693家和642家。
在对外服务上,目前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主要是信用报告基础服务和增值产品服务两大块。
在信用报告查询上,截至2014年底,企业征信系统当年累计查询量9950万次,个人征信系统当年累计查询4.1亿次,信用报告被广泛深入地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
增值产品有关联企业的关联查询服务,有将本机构好客户在其他机构变坏的信息提供给机构用户的重要信息提示服务。
还有利用个人信用报告中信贷交易和查询信息建模,研究开发个人信用风险量化评估工具,预测借款人未来逾期的可能性、我们称之为“个人信用报告数字解读”服务。
此外,为了服务于金融机构贷后管理,提高信贷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信贷资产结构分析、历史违约率等产品也正在研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