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学第九版教材配套课件营养和营养障碍

儿科学第九版教材配套课件营养和营养障碍


轻-中度60~80kcal/(kg · d)、重度40~60kcal/(kg · d)开始,逐步少 量增加, 达到150~170kcal/ (kg · d) ,体重接近正常后生理需要量
促进消化功能,改善代谢
第八节
儿童单纯性肥胖
儿科学(第9版)
肥胖症(obesity)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 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其中单纯性

2~3个标准差
身长/体重 身长 /体重
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生长迟缓(stunting)

正常生长曲线X慢性长期Fra bibliotek养不良
消瘦(wasting)

中度营养不良
X-2SD X-3SD
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重度营养不良
年龄
年龄
儿科学(第9版)
治疗
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去除病因
调整饮食:强调个体化,勿操之过急
男性阴茎隐匿在阴阜脂肪垫中
儿科学(第9版)
诊断
评价儿童和青少年肥胖常用指标
年龄的体质指数(BMI/age) 或 身高(身长)的体重
*评价:计算后查表
儿科学(第9版)
WHO、2000 CDC用以下界值点分类:
BMI/age > P95 P85 < BMI/age < P95 BMI/age < P5 肥胖(obesity) 超重(overweight ) 低体重(underweight)
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 维生素缺乏 VitA缺乏最常见,VitD、C、E缺乏等 感染 上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等 自发性低血糖
儿科学(第9版)
实验室检查
血浆白蛋白↓
• 最突出,但早期不敏感 其他血清蛋白质 • 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等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积及吸收面积大,可适应较大量的流质食品

屏障功能较弱,防御力差,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的产物较易通过肠壁吸收而进入血流,引起全 身症状
儿科学(第9版)
动力
年龄越小胃排空功能越差,不同喂养方式的个体有较大的差异
牛乳3~4h 母乳 2~3h 混合食物 4~5h
水1~1.5h
脂肪、蛋白质 可延长排空时间
进食量、温度、年龄、全身状况亦可 影响排空时间
重点难点
掌握
婴幼儿喂养方法、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 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熟悉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表现、并 发症、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了解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常见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第一节
儿童营养基础
儿科学(第9版)
平均需要量 EAR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脂肪细胞体积
肥胖
儿科学(第9版)
病理生理
肥 胖
脂肪代谢
蛋白质代谢
内分泌变化
高脂血症
尿酸
动脉硬化 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 肥胖、骨质病 男性性功能低下 女性月经不调、不孕
儿科学(第9版)
临床表现
最常见于婴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儿童、青少年 食欲旺盛
体格检查:
体脂丰满,分布均匀 皮肤紫纹
扁平足和膝外翻
水、盐代谢 体温调节
各系统功能低下
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系统、免疫功能
儿科学(第9版)
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最早出现
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消失
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腹部脂肪厚度是重要的判断指标之一
身高 皮肤、肌张力及精神状态 其他 各器官功能紊乱的表现
儿科学(第9版)
目录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作者 : 董萍、王卫平 单位 : 复旦大学
目录
第一节 儿童营养基础
第二节 婴儿喂养
第三节 幼儿营养
第四节 学龄前儿童营养
第五节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营养
目录
第六节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
第七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第八节 儿童单纯性肥胖
第九节 维生素营养障碍
第十节 微量元素缺乏
偿胰脂酶的不足
第二节
婴儿喂养
儿科学(第9版)
母乳喂养

营养丰富 容易消化和利用 预防感染

有利于亲子关系及发育
保护母亲健康 有助于推迟再次妊娠 经济、方便、温度适宜
母乳喂养的优点
儿科学(第9版)
人乳的成分特点
富含乙型 乳糖
宏量营养 素产能比 例适宜 酪蛋白/乳 清蛋白比 例合适

4~6月龄是辅食添加的“关键窗口期”(critical early window),此时婴儿体重达到6.5~
7kg,坐姿正确时能抬起头,顶舌反射基本消失
儿科学(第9版)
增加营养密度和扩展营养谱
锻炼口腔肌肉和舌的运动
培养自我进食能力、良好的饮食行为
辅食添加的重要性
儿科学(第9版)
辅食引入的原则
由少到多:1勺→2勺→多勺→一餐 由 一种到多种:如蔬菜的添加,每种约3~4日
第五节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营养
儿科学(第9版)
营养特点
学习、体育活动增加
青少年出现第二生长高峰,骨骼快速生长
饮食行为容易受同伴、媒体和广告等影响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神经性厌食和超重/肥胖等问题
儿科学(第9版)
膳食安排
膳食安排与成人相同,保证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 食谱多样化、搭配合理 提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乳类和豆制品 加强营养知识教育、自我选择有益健康的食物
RNI
EAR+2SD,可满足97%~98%个体的需要,为营养素摄入量的推荐水平
AI
通过观察或者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平均摄入量,不能确定RNI时使用
UL
平均每日可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
儿科学(第9版)
营养素包括哪些?
能量
人体一切生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基础
蛋白质
构成机体组织和器官的重要成分 包括脂肪和类脂,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维持生物膜结构等
8% ~ 15%
PRO
CHO
<24m 45% ~ 55% >24m 55% ~ 65%
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图
儿科学(第9版)
婴幼儿胃肠道发育的生理特点有哪些?
结构
新生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底与食管形成的夹角(His角),角度较钝,不能形成有效的抗
反流屏障,容易返奶
儿科学(第9版)
结构

新生儿的肠管较长,约为身长的8倍(婴幼儿为6倍,成人仅4.5倍),小肠相对较长,分泌面 肠黏膜细嫩血管、细胞及发育良好的绒毛丰富;黏膜下层弹力纤维不发达,肌层较薄。肠壁
刺激味觉的发育、观察过敏
由细到粗:泥状(茸状)→碎末→成人食品 由软到硬 注意进食技能培养:主动参与进食
儿科学(第9版)
首选的辅食应该为:

易于消化吸收


满足生长需要
不易产生食物过敏
*所以第一个被引入的辅食是强化铁的婴儿米粉
儿科学(第9版)
转乳期食物的引入
月龄 4~6个月 食物性状 泥状食物 主要营养源 菜泥、水果泥、含铁米 6次奶(断夜间 粉、配方奶 奶) 稀(软饭)、肉末、菜 末、蛋、鱼泥、豆腐、 米粉、水果 软饭、碎肉、碎菜、蛋、 鱼肉、豆制品、水果 4次奶 种类 餐数 辅助食品 逐渐加至1次 进食技能 用勺喂
7~9个月
末状食物
1餐饭 1次水果
学用杯
10~12个月
碎食物
3次奶
2餐饭 1次水果
抓食、断奶瓶、 自用勺
第三节
幼儿营养
儿科学(第9版)
营养特点
仍需保证充足的能量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自我进食欲望强 好奇心强和探索行为 注意力容易转移 违拗心理 食欲波动 进食技能发育问题
儿科学(第9版)
代授法:对断离母乳有利
人工喂养
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完全采用配方奶或其它兽乳喂哺婴儿
儿科学(第9版)
婴儿食物转换
婴儿期随着生长发育的逐渐成熟,需要进入到由出生时的纯乳类向固体食物转换的换乳期 除母乳或配方奶(兽乳)外,为过渡到成人固体食物所添加的富含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半固
体食物(泥状食物)和固体食物,称为转乳期食物(辅助食品,辅食)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推荐摄入量 RNI
适宜摄入量 AI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UL
儿科学(第9版)
表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体系 参数描述 EAR 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水 平时可满足群体中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求
富含不饱 和脂肪酸, 脂肪酶
人乳
不可替代的 免疫成分
钙磷比例 适当
维生素D、 K含量低
儿科学(第9版)
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产前准备 乳头保健 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 “三早”
尽早(产后15分钟~2小时内)开始第一次吸吮 0~2个月实行按需哺乳
促进乳房分泌
每次哺乳排空乳房 乳母心情愉快
膳食安排
定时、定点、不定量
三餐两点制:早、中、晚正餐、点心1~2次
进餐时间 20~25分钟/次为宜
鼓励自主进食,特别是2岁后
能量分布:
早 25%, 中35%, 晚 30%, 点心 10%
第四节
学龄前儿童营养
儿科学(第9版)
营养特点
生长发育平稳发展,但仍需充足营养素
口腔、消化功能逐渐接近成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