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依据课标,吃透教材,确立目标
“人的性别遗传”是在前三节学习的基础上,从染色体入手,解释学生关注的人类性别差异问题,让学生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从而消除对性别的神秘感,科学的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关于性别的遗传教材的最后还是落脚在基因水平上,是一种知识的拓展。
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人的性别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二是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以及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量和类型有何区别?三是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三个知识目标。
教学不仅要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满足学生对人类性别遗传的知识需求,还要通过教学中师生的互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探究、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做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思想观念三位一体、互相包容。
2. 活动探究,激趣激疑,实现目标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所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调查活动,和模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在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生能力和科学的思想观念。
活动设计既要让学生动起来,又要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使二者有机统一,既“激趣”、“激疑”又“增知”“增能”。
因此,我准备让学生课余时间,开展调查性别比例的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探究生男生女的实验。
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开展探究学习,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3.合理分组,合作竞争,巩固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小组,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集众人的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
把竞争引进课堂,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让学生展示活动探究结果,回答巩固练习,在小组间展开竞争。
让合作和竞争并存,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巩固目标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了解人的性别与基因的关系。
2.能说出男女体细胞及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与类型。
3.能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男、女染色体排序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调查学校、社区性别的比例,以及课上“模拟生男生女的实验”培养学生数据记录、统计、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能科学的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自觉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人类的性别差异由染色体决定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对染色体排序图的观察和思考来解决。
教学难点:
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的道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通过“模拟生男生女的实验”来突破。
教法设计: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合作和交流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教学目标、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与交流。
教学中通过调查、模拟实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指导观察、比较、讨论、归纳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一、教师活动: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调查学校的男女生比例、到计生部门调查社区的男女比例,有条件的小组上网查阅我国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
2.制作相同数量的写有22+X或22+Y的卡片。
二、学生活动:
1.按照教师布置,分好活动小组,开展调查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我在讲“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问题中,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教材中的图示,在黑板上分析,生男生女的道理,得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结论?一种是按照本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统计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结果,我发现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
第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而且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十分理解的样子。
第二种教学方式,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并且通过讨论很快得出结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堂气氛明显活跃。
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第一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讲解比较抽象,学生在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能进行机械记忆,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第二种教学方式中做到了“做中学,乐中学”,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兴趣高,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科学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不是放在如何“教”,而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