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黑色金属:铁和铁为基的合金,工业上指包括钢和铸铁在内的铁碳合金。
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材料,是指除铁碳合金之外的所有金属材料。
晶体:质点按一定规律排列在一起所构成的固体材料。
非晶体:质点呈无规则的堆积在一起所构成的固体材料。
珠光体: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
莱氏体:液态铁碳合金发生共晶转变所形成的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共晶反应:一种液相在恒温下同时析出两种成分一定的固相的反应。
`共析反应:一种固溶体在恒温下同时析出两种成分一定的固相的反应。
淬透性:过冷奥氏体形成马氏体而不形成其他组织的能力。
淬硬性: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的能力。
(取决于马氏体含碳量,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好)正火:将钢件加热至单相奥氏体区(A c3、A c1或A Ccm以上30~50°C)保温后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将钢件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退火:将钢加热至A c3以上30~50℃,保温后较快地冷却到A r1以下某一温度等温,使奥氏体在恒温下转变成铁素体和珠光体,然后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等温淬火:钢在加热保温之后,迅速放入温度稍高于M s点的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时间,使奥氏体转变成下贝氏体后取出空冷。
淬火临界冷却速度:钢在淬火时过冷奥氏体全部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
奥氏体: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
过冷奥氏体:冷却到A r1以下并未立即转变其他组织,存在于临界温度以下的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有一部分奥氏体未转变而被保留下来,这部分残存下来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调质处理:指淬火与高温回火结合的热处理方法。
变质处理:有目的地向液态金属中加入某些变质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的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下放置或低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其强度,硬度明显升高,同时塑性下降的现象。
(室温下称为自然时效,加热时称为人工时效)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溶入后引起固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回火马氏体:淬火时形成的马氏体于回火第一阶段时发生分解,其中的碳以ε碳化物的形式析出,使过饱和程度略有减少,而形成的组织。
(硬度下降不明显,降低淬火应力,用于耐磨性零件)一次渗碳体:从碳含量大于4.3%的液相中,直接析出来的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保持强度、硬度不降低的能力回火脆性:正常情况下,淬火钢件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强度逐渐下降,而塑性、韧性不断提高,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在300左右和400-550℃两个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冲击韧性会显著下降。
前着称为低温回火脆性成第一类回火脆性,后者称为高温回火脆性或第二类回火脆性。
(防止方法:第一类:不在此温度范围回火。
第二类:是由于冷却过慢导致的,可以重新加热到600℃以上比较快速的冷却即可消除,故又称可逆回火脆性。
或者也可以加入一些合金W,Mo等)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中的间隙位置中形成的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更大,只能形成有限固溶体,但是固溶强化效果更好)填空题1.金属晶体的常见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2.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化的四个阶段:奥氏体形核,晶核长大,残留渗碳体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3.马氏体的主要形态有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这取决于含碳量。
4.过共析钢的退火加热温度范围是A c1+20~40℃,淬火温度范围是AA cc1+30~50℃,正火温度范围是AA cc cccc+30~50℃5.共析钢加热至760℃适当保温后,水冷,室温组织是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重新加热至800℃空冷,室温组织是索氏体;亚共析钢加热至700℃,适当保温,650℃等温退火的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过共析钢加热至750℃适当保温,炉冷,室温组织是渗碳体+珠光体。
6.铸铁根据石墨的形态可分为灰口铸铁,可锻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7.铁碳合金中的常存元素除了Fe,C之外,还有Si,Mn,P,S等四种,其中有害元素为S和P,分别使钢产生热脆和冷脆。
8.铸铁石墨化第一,第二阶段完全进行,而第三阶段没有进行,部分进行,充分进行时,显微组织分别是:P+G,F+P+G,F+G9.熔化焊时,焊接接头包括焊缝区、熔合区、热影响区三部分。
10.焊接的热影响区包括熔合区、过热区、正火区、部分相变区四个区域,其中力学性能最好的区域是正火区,最差的是过热区。
11.零件失效可归纳为变形、断裂、表面损伤三种。
简答题1.比较退火与正火的区别。
正火:正火是将钢件加热至单相奥氏体区(Ac3、Ac1或ACcm以上30~50°C)保温后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退火是将钢件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区别: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得到的组织比退火细,硬度和强度有所提高。
2.比较马氏体与回火马氏体的异同?答:(1)马氏体:钢加热形成的奥氏体后过冷奥氏体快速冷却到Ms温度以下所转变的组织称为马氏体。
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为体心正方结构。
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在100℃~200℃低温回火时其中的碳以ε碳化物(Fe2.4C)的形式析出,使过饱和程度略有减小,这种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2)前者为单相物质,后者为双相物质。
(3)前者的内应力大,不能直接使用,而后者的内应力已大大减小,可以直接使用。
前者是过冷奥氏体淬火的产物,而后者则为马氏体低温回火的产物3.比较分析T8与T13的淬透性和淬硬性。
答:T8的含碳量为0.8%,T13的含碳量为1.3%,故T8的淬透性好于T13,而淬硬性低于T13.4.对比分析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CCT曲线与TTT曲线的异同点。
答:CCT曲线是连续冷却转变的到的曲线,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完成,转变产物为非均匀组织;过冷奥氏体所需孕育期比等温转变的过冷奥氏体要长;TTT曲线是等温冷却转变得到的曲线,在恒定的温度下进行,转变产物为均匀组织。
5.影响C曲线形状和位置的因素是什么?答:(1)含碳量:随着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大,C曲线的位置向右移,这是一般规律。
但是对于过共析钢,未溶渗碳体增加,作为珠光体转变的核心,促进奥氏体分解,C曲线左移动。
所以实际情况是共析钢的奥氏体最稳定,C曲线最靠右边。
对于亚共析钢含碳量增加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含碳量增加,C曲线左移。
(2)合金元素:除Co以外的几乎所有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增加奥氏体的稳定,使C曲线不同程度的右移。
某些合金元素当达到一定含量时,还改变C 曲线的形状。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随加热温度提高和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晶粒长大,晶界面积减少,奥氏体成分更加均匀。
这些都不利于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从而提高了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6.影响钢淬透性的因素?答:主要取决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VV kk,速度越小,过冷奥氏体越稳定,淬透性也就越大。
含碳量,合金元素种类与含量是影响淬透性的主要因素:除Co和大于2.5%的Al以外,大多数合金元素如Mn、Mo、Cr、Si、Ni等溶入奥氏体都使C 曲线右移,降低临界冷却速度,从而提高钢的淬透性。
此外提高奥氏体化温度,将使得奥氏体晶粒长大,成分均匀,奥氏体稳定,减小临界速度,改善淬透性。
7.共析钢加热至A C1+30~50℃时,按图中(a)、(b)、(c)、(d)、(e)路线冷却,试问各获得什么组织?答:(a)M+A’ (b)S+M+A’ (c)回火T (d)S (e)S问答题1.请画出铁-碳(C=0~6.69%)间的平衡相图,标出各点的符号;写出室温下碳含量从0~6.69%时,各成分段的组织;画图说明40钢的冷却过程及室温下的组织形貌;写出其在室温下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并分别计算其相对量。
铁碳合金相图:室温下各成分段的组织:工业纯铁:0~0.0218 铁素体+(三次渗碳体)亚共析钢:0.0218~0.77铁素体+珠光体+(三次渗碳体)共析钢:0.77珠光体过共析钢:0.77~2.11珠光体+二次渗碳体亚共晶白口铸铁:2.11~4.3珠光体+莱氏体+二次渗碳体共晶白口铸铁:4.3莱氏体过共晶白口铸铁:4.3~6.69莱氏体+一次渗碳体40号钢冷却过程:从液态开始冷却,碰到AC线时,慢慢从液相中析出奥氏体,然后往下冷却至AE线,所有液相变成奥氏体,继续冷却在奥氏体单相区成分不变,碰到GS线时,慢慢从奥氏体中析出铁素体,铁素体成分沿着GP线变化,奥氏体成分沿着GS线变化,冷却至共析温度共析反应还未开始时,成分由P点的铁素体0.0218和S点的奥氏体0.77构成,接下来发生共析反应,反应恒温,0.0218的铁素体不发生变化,0.77的奥氏体转变为由0.0218的铁素体和6.69的渗碳体组成的共析混合物,即珠光体,继续往下降温,珠光体不变,0.0218的铁素体中析出三次渗碳体。
(含量及其微小几乎可以忽略)箭头表示:L → L+A → A → A+F → A+P+F → F+P → F+P(+Fe3CⅢ)室温下相:铁素体+渗碳体含量:铁素体:W F =6.69−0.46.69−0.0008渗碳体:W Fe3C = 1-W F =0.4−0.00086.69−0.0008室温下的组织:珠光体+铁素体+微量三次渗碳体。
含量:珠光体:W P = 0.4−0.02180.77−0.0218铁素体:W F =0.77−0.46.69−0.00080.77−0.0218 × 6.69−0.0218三次渗碳体:W Fe3CⅢ=0.77−0.46.69−0.00080.77−0.0218 × 0.0218−0.0008组织形貌:2.钢锉要求62-64HRC,工艺路线为:下料→正火→球化退火→机加工→淬火→低温回火→校直。
分析这四种热处理的主要作用。
答:正火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保证球化退火时的渗碳体完全球化。
球化退火使渗碳体全部球化,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
淬火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低温回火消除淬火应力,稳定组织,保持高硬度高耐磨性。
3.汽车传动齿轮担负传递动力,改变运动速度和方向的任务,齿面要求耐磨,同时心部要有强韧性。
现选择45钢采用如下加工工艺进行加工:下料→锻造→热处理(1)→粗加工→热处理(2)→精加工→热处理(3)→精磨,问:(1)选择各热处理工序,分析目的。
热处理1,退火,消除锻造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热处理2,调质处理,保证心部足够的强韧性热处理3,局部淬火+低温回火,保证齿面耐磨性(2)指出齿轮表面组织和心部组织。
表面:回火马氏体心部:回火索氏体(3)如改用20CrMnTi钢替代45钢,热处理工艺又有什么改变?热处理1改为正火,取消热处理2,热处理3改为渗碳淬火+低温回火4.一直径为6mm 的45钢圆棒,从退火态一段加热至1000℃,依靠热传导使圆棒上各点的温度如图所示,试分析:45钢棒热处理温度分布示意图(1)缓冷至室温时,各点部位的组织是什么?答:A,B :P+F C :P+F D,E :P+F(2)水淬至室温后各点部位的组织是什么?答:A,B :M+残余A ; C :M+残余A+F D,E :P+F5.有一根拥40Cr 钢制的轴,使用过程发现轴颈部位磨损严重,金相组织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轴颈截面见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