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PPT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PPT
4.下列对甲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
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第三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写了水、木、山、
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飞漱其.间 B.不以.疾也 C.久之.不散 D.至于.夏水襄陵
以其.境过清 不以.己悲 益慕圣贤之.道 皆朝于.齐
( A)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 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 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周敦颐《爱莲说》)
【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 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 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③;雪霜凌厉而见杀, 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 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2)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才以它为贵的。
4.下面对甲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意在为将要说到的“菊之
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为入题做准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 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2)空谷传响. (3)沿.溯阻绝 (4)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 同“缺”,缺口,空隙 ) ( 回声 ) ( 顺流而下 ) ( 全,都 )
(纪昀《河中石兽》)
【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①之所见闻,殆②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③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之④,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 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 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 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生于.深山 D.不为.无人而不芳
女之.色盖一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贤于.才人远矣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靠近去 玩弄啊。
甲文认为君子应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庄重 质朴。乙文认为君子在无人赏识时,要耐得住寂寞;在屡遭打击时,要 不改操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
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 点?
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 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从体态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世风的遗憾,朗读时要
重音慢读,读出对爱菊者的讽刺意味。
D.本文的章法严密,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
爱”,层层深入,文章虽短但意蕴无穷。
5.甲文和乙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 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 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 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芳:散发 出芳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宜.乎众矣 (4)兰之香盖.一国
( 洗) ( 更加 ) ( 应当 ) ( 超过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