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事件中,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①文艺复兴②启蒙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三角贸易A. ①③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之处是( )A. 阶级基础B. 斗争方式C. 失败原因D. 斗争对象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两百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 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4.华盛顿和拿破仑是张同学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为此张同学对他们的主要活动等进行了如下概括总结,其中正确的是()①都是十九世纪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②都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时刻登上政治舞台③都曾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外来势力英勇斗争④都毕生致力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A. ①④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5.生活在18世纪末的英国人亨利·凯勒说:“以前我们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着迷,现在我们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B. 工业革命的需求C. 中西交流的加强D. 世界市场的形成6.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 关闭所有对外港口D. 封闭边境,固守疆域7.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 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C. 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8.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这是指哪一时期( )A. 10世纪B. 13世纪C. 17世纪D. 19世纪9.《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
”对其正确的认识是()A.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B. 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C.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D. 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10.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A. 以“自强”和“求富”为基本出发点B.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C. 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D. 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11.近代中国由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下列对这一社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形式上独立,实际上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 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C.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国家独立自主权。
D. “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保存了资本主义。
12.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下诏书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这段材料说明( )A. 朱元璋设置了特务机构B.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C. 朱元璋设立了廷杖制度D.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13.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A. 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 严格限制对外交易C. 不许外国人来华D. 禁止中国对外交往14.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共同作用是( )A. 发现了美洲大陆B. 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C.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D. 证明了地球是圆的1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 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B. 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C. 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D. 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16.下面哪一项能反映表格中五个历史名词之间的内在联系?()A. ①-②-③-④-⑤B. ②-④-③-①-⑤C. ④-②-①-③-⑤D. ②-④-①-③-⑤17.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 )A. 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B. 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C. 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D. 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18.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B. 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C. 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D.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19.“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A. 反对学习西方B. 为变法作解释C. 宣传中体西用D. 维护中华文化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9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食肉的习惯B. 工业革命后,威胁人们生命的霍乱、伤寒等疾病得到了控制C. 工业化使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D.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经过了长期的斗争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美国独立革命的历史曾鼓舞着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美国也是他在华侨中发动反清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美国政制及其实践,是世界宪政史上的一个创举。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美国因素是一个巨大存在。
——邓丽兰《美国宪政理念与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演进》(1)材料一的两部文献分别是哪次革命的成果?这两部文献有何相同之处?(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美国历史给孙中山带来如此重大影响的原因。
(3)从中、美两国革命对各自国家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22.(2015·湖州)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当今世界,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
1978年到2013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从2.3%上升到近30%。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启动。
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1)结合图11和所学知识,简述开放通商口岸的历史背景及该背景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
根据材料,谈谈两种“开放”给我们的启示。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二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明朝谚语材料三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在当时有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之问的联系。
24.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以下是小明同学课后收集到的资料、整理的读书笔记及提出的问题。
请你一起参与他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材料一明成祖即位后,欲向海外炫耀中国的富强,决定派人出使西洋。
1405年6月.郑和首次奉命出使西洋。
他率领一支有62艘船,载有将士27800人和大量金、帛、货物的船队出海。
据史载,郑和的宝船,船身最大者长约44丈,宽18丈。
1405-1433年间,郑和率舰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在后期的几次远航中,郑和的船队载有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节,还携有赠送各国国君的礼品,明朝赠予和交换的物品大多为丝绸、珠宝、瓷器等,换回的是大量的琥珀、珊瑚、珍珠、玛瑙、药材等,多数是供达官显贵享用的奢侈品。
材料二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由3艘帆船、90名水手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驶入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茫茫航行,他们连陆地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在几乎绝望的时刻,船上的守望者突然发现了一个黑点,黑点越来越大,原来是一个海岛。
大家高兴得犹如绝处逢生,一同登岸。
哥伦布到达古巴和海地后就返航西班牙。
1502年,他进行了第四次航行,但还是没有看到中国的影子。
1497年7月.达伽马率领4艘帆船(共载有160人)从葡萄牙起航,向南航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再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到达印度洋。
达·伽马在印度卖出他从葡萄牙带来的商品—小型物件及毛织品之后,便买进胡椒、肉桂等香料,于1499年返回葡萄牙。
这批货物的卖价,为这次航海费用的60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辟了当时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1)根据材料一、二,完成下表。
(A选项目填写,至少填3个)(2)根据上表,说说与新航路开辟相比,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郑和远洋航行的壮举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否应该被废止?请说明理由。
25. 2015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安倍如何表态受到世界瞩目,中日关系走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政治明文历程》材料二:中日历史的对话空间是三个层面互相交错的,政治,情感,和学术。
在情感层面,中日两国的历史体验也极不对称。
在中国民众看来,中国是战争的被害者,日本是加害者,而在日本民众看来,日本也是战争受害者一一《人文历史·中日学界的分歧与共识》(1)请回答,日本在哪一次战争后割占我们的宝岛台湾?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2)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格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著名战役简表(3)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而抗日战争历经八年,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