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物理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

高一物理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材分析●物理教师的教学目的物理教师,他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知识,教知识是必需做的,但更主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教学教给学生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教给他们怎样用知识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使他们逐渐形成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他应该是使学生们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导游,是学生们遇到困难时的助手。

老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代替学生克服困难。

●新课程常用的一些教学方式1。

将学生放在知识的面前,让学生通过自学把没有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来,通过推理推导出来。

,这种方式教学时间上会用得多一些,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好处,习惯于这种方法后,进度就会加快;2举例子时,让学生来解释原因,然后自己再把学生们的结果理顺到正确的道路上。

鼓励学生们参与知识的归纳推理,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但仍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3。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或老师的一些说法,如果哪位同学提出了与老师或与课本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但不能苟同学生的错误,可以在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争议以明确事非,理顺学生的思维,让正确的东西凸现出来。

4。

新课程的一个目的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负担的填压式的教学,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应该改变。

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找到一条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会知识的方法5.倡导科学探究,注重科学探究质量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已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高中阶段更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质量。

●人教版新教材特点已获批准并出版的新编教材至少有5个版本人教版新教材1.与原教材相比较体系基本相同,如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仍是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2。

把握大纲要求较准确。

2。

内容与写作风格相对其它版本与原教材相比变化较小,行文严谨准确。

3。

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最广。

本模块(必修1)是必修模块,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科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有典型性,要通过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熏陶。

第三章相互作用内容标准(摘自物理课程标准13页)(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规律,能用动摩擦因素计算摩擦力(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例1: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的弹簧的形状和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例2: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3)能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新教材与原教材比较●相同点:1.基本内容相同:力的基本知识、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弹力、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2。

编排次序基本相同3。

教学要求基本相同●不同点1。

知识面扩展多A。

介绍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

B。

胡克定律;F=kxC。

滚动摩擦力: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D增加了科学阅读材料;(科学漫步)流体的阻力在学习摩擦力的同时介绍流体阻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影响流体阻力大小的因素等2。

改变了原教材中一成不变的说教面孔,编排较生动活泼增加大量照片、彩图、图线、表格,使课本图文并茂,翻开课本,最先吸引学生的肯定不是文字,而是彩色的图案;除正文外增加了“说一说”、“问题与练习”、“演示”、“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小栏目;在正文旁边加点评,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学生探究活动有所增加在“力的合成”引入中运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一些课堂讲解或教师演示实验改为由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如重心位置确定的方法“悬挂法”;“安装自行车的滚珠轴承”等.4。

在资料的选用上A。

接近生活、接近生产:如踢球使球运动状态变化、汽车载货、撑杆撑船、皮带输送机、轮胎上的沟槽、海豚、轮船的流线形、拖拉机拉耙的受力分解、大桥的引桥长度与重力的分解等B。

尽可能多的引用近现代科学相关资料如:加速器、用光学方法显示有机玻璃形变、神舟返回舱的空降试验等本章的地位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

本章学习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力学的基础内容。

物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由于力影响运动,所以在高中的物理力学知识以及后续内容,都跟本章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学好力的基本概念,学习研究力的基本思维方法,是为学习高中物理打基础,本章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高中物理知识的深广度比初中要上一个台阶,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这个台阶不能太大。

另外,受知识结构本身的制约,本章的教学不能一次到位。

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要逐步深化,这是个渐变的过程。

因此,教学要求要逐步达到,应该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否则,不仅欲速不达,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本章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分寸,既要使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的认识得到提高,体会研究矢量问题的思维方法,又要不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本点。

本章教学要求:1.力①知道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

2.重力①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②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物体,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③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3.重心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规则的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弹力①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③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5.摩擦力①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②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知道滑动摩擦因数跟什么有关;③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6.力的合成①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②理解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③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夹角间的关系。

7.力的分解①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②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③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本章的能力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

加强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根据教学大1.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课中和演示实验中培养。

)2.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条件,“逼迫”学生独立思考,这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3.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建立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重在理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使用条件,理解表达形式,理解与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够用精练、准确的科学的物理语言表达物理概念、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

从本章开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能力目标不是短期能够达成的,但要坚持不懈地培养,持之以恒,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教材分析1关于力的定义。

初中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强调了“受力者”的状态,效果是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而新教材强调了力是物体间的作用,较为全面地说明力的相互性,为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打下伏笔,并扩展了思路。

新课本从施力者的受力情况入手,分析得出受力者的受力状况,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容易为学生接受。

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

2.关于重力。

新教材在初中的基础上对重力问题进行了概括。

重新提出了“重量”一词,重量就是重力的大小。

教材介绍了用实验求重心的方法(悬挂法),这个实验会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在这里可以多讲两句,为“质点”概念打下基础。

新教材把原必修本中的万有引力部分去掉了,移到后面讲,因为此时无法给学生讲清为什么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由于万有引力产生的。

这样的安排,使得教材体系顺畅了。

3.关于弹力的概念。

初中不专门讲弹力,只是在力的测量时,用弹簧的伸长和外力的关系引入的,所以学生对弹力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在这里是一个台阶。

高中物理不仅要认识弹力,还要会判断弹力的方向,为力的分析奠定基础。

弹力的引入采用了传统的例子。

新教材把原必修本中的压瓶实验移到课文后面,使得教师讲课顺畅多了。

压瓶实验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做,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胡克定律作为探索性实验,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做。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相应的规律。

F=kx的式子还是要介绍的,为后面简谐运动的学习打下知识的基础。

4.关于滑动摩擦。

在初中讲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只作定性介绍,在高中给出了定量计算公式。

为了突出重点,教材仍是先讲静摩擦,后讲滑动摩擦,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摩擦,还介绍了滚动摩擦.5.关于力的合成。

在初中只讨论在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这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强调了作图法解题。

同时介绍共点力的概念,说明力的合成适用于共点力,这是一节留有余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材,教学中要注意不要上成注入式的课。

6.关于力的分解。

这是初中物理未曾涉及的内容。

从字面的含义上看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逆运算),但实际上,力的分解比力的合成要复杂得多。

因为力合成的解是唯一的,而力分解的解是无数的,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这就形成了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在一些力的分解的题上束手无策。

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进行合理分解.建议根据本章不同内容分别采用三种模式的教法。

1.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讨论、总结出概念和规律。

例如,力的基本概念这一节。

“力”是贯穿在整个力学中的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学生要掌握这个概念,需要学习整个力学之后才能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所以不要在第一节课讲更多的内容。

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应抓住两点:一是力的相互性,二是力的图示法和示意法。

前者是对力的进一步认识,后者是求力和表示力的重要方法。

这些内容学生在初中基本都学过,因此,以自学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