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3.实践和认识的联系 第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体现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 和基本的观点
所以人类认识到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获得 的“经验杂多” 。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洞外事物投在墙壁 上的影子。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柏拉图的“洞穴说”
柏拉图有个很出名的洞穴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群 囚徒生活在一个长长的洞穴里,手脚被捆绑,无法回头, 他们面前是洞穴的墙壁,身后的洞口燃着一堆火,许多人 拿着各种器物从洞外走过,有的还说话。这时,各种器物 在火光的投射下在洞穴后壁上留下了美好的图案。因此, 洞中的囚徒天天看到的都是这些图案而不是事物本身,他 们生活的很安逸,认为看到的就是美好的世界,除此之外 什么也没有。有一天,一个囚徒摆脱了锁链,见到了外面 的世界,这是她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精采,生活 在阳光下是那么的美好。于是,她觉得即使忍受任何苦楚 也不愿意回到洞穴过囚徒生活了。她跑回去,告诉伙伴们 以前看到的不过是影子,洞穴里的人却大笑,笑她到外面 走了一趟,就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再也看不到墙壁上美 好的东西了。 柏拉图认为只有少数哲学家可以摆脱束缚越到洞外看 到阳光下照耀的实物。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930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兴国县永丰区做了一 个调查,并写成《兴国调查》。10年之后,在提到这个 调查时,毛泽东同志写道:“我在兴国调查中知道地主 占有土地达百分之四十,富农占有土地达百分之三十, 地主、富农所共有的公堂土地为百分之十,总计地主与 富农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中农、贫农只占有百分之二 十。但是,地主人口不过百分之一,富农人口不过百分 之五,而贫农、中农人口则占百分之八十。一方面以百 分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 十的人口则仅占有土地百分之二十。因此得出结论,只 有两个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这个革 命是能获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如 果毛泽东同志没有在兴国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实践,就 不会得出这个真理性的认识和结论。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
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一种 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
硬!
红!
甜!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 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理性认识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 为我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服务。 我们常听到有人这样发问:在那浩瀚的海洋上,现代舰 船为什么能绕过暗礁,躲过险滩,自由航行,到达目的 地呢?原来在每艘舰船上都装有现代化的导航仪器。它 们利用日、月、星辰和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传来的光和 无线电信号,自动地替人们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测量和 计算工作,确定出航行的方向、位置、速度,不断引导 舰船到达指定地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实践中获得的数学、天文学、气象 学和无线电等科学理论,其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重 要作用。如果从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知识不是为 了指导实践,即认识不是以实践为目的,而是为了认识 而认识,那末这种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四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区别:实践和认识的定义 联系: 割裂两者的后果
1.实践——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体的行为,是实践意识的表现形式。(错)
中介
主体 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结构)
2.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头脑里固有的,是 主观自生的。(孔子:生而知之;孟子:良知良能)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来自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阿奎那:天启说;
柏拉图:回忆说)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 映象,但不了解认识依赖于实践,也不了解认识是一 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洛克:白板说) (1)主客体与主客观的关系 (2)反映:这个关键词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与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先验论)区别开来. (3)能动:把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的认 识论区别开来
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 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批判了笛卡尔等人 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 一张白板,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 有了观念,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 物 思想(反映论) (思想仅仅是对物的反映而已) 列宁: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唯心主义:思想 物(先验论) (思想优先于物而存在)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 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能动):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主体
客体
主体客体化: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体。 客体主体化:客体的属性在主体的意识和活动中得 到体现 (这一过程需通过系列环节来实现)

(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①宋代的程朱 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 依赖于行的观点。②明代王守仁(王阳明) 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是行的 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 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 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⑨明末清初的唯物 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强 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的辩证法命题。 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 高水平。
眼见一定为实吗?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康德的“有色眼镜”的比喻
人类在戴上“有色眼镜”看事物时,看到的事物一定不是事 物本身。(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带着一幅有色眼镜,这
幅眼镜是无形的,即先天而有的情感,这幅眼镜的色彩即情感色彩。透 过有色眼镜看事物,自然就难分辨事物原有的颜色,在有色眼镜的透视 下,虽然能看见事物,但却难以看清事物的究竟。那么情感色彩越浓, 看事物的盲点越重。)
(3)孙中山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 “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 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 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意义:中国 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既有唯物主 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知 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其合理因素和成果 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即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作 用。
表象是在知觉 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水果。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
1、感性认识 含义:感性认识是对事 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 认识的初级阶段,借助 于感觉器官.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生动具 体性、表面性 四个区别:阶段、对象、 工具和形式都不同
2、 理性认识 含义:理性认识是对事 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 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 段,借助于抽象思维.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 性 、深刻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第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 则恰恰相反.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①“知而非艰,行之 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 含有辩证法的因素。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 “学而知之”的知行观。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 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 验论的知行观。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 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 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苟 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 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 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1、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2、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直接现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