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二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课前导学:一、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具有,叫做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1.原因: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_________,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就越________;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__,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就越_____。
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态的机制:_________________调节。
实例:草原食草动物的迁入3.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的类型(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4.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性。
外界干扰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时,便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
质疑探究: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的类型分哪两种?其核心分别是什么?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何关系?4.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5.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不是对生态系统不加任何利用?应采取何种态度?例题精讲: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B.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差异C.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其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2.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3.如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喷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很多捕食者)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情况示意图:(1)从A点开始防治后,害虫数量先减少后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
(2)E点开始进行的是防治,该防治方式的突出优点是。
(3)F~I段种群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
(4)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试用生态学原理解释:。
(5)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最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
(6)试根据生态学种间关系原理再写出一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
反馈矫正:1.下列生态系统中,成分最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容易被破坏的是()A.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亚热带常绿林生态系统C.温带草原生态系统D.北极冻原生态系统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A.人工纯种林B.天然落叶林C.天然常绿林D.人工混交林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4.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 )A.正反馈B.内调节C.外调节D.负反馈迁移创新: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B.能量循环、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C.能量积累、物质合成和信息流动 D.能量释放、物质分解和信息流动2.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A.具有复杂的营养关系B.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反复进行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多样性)3.下列生态系统中维持稳态能力最大的是()A.温带落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4.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5.假定在一个由草、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7.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态)大小取决于(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相互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的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10.下列哪一种方法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A.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B.使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c.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11.人类的下列活动中,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大量喷洒农药杀虫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D.建造防护林防风阻沙12.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13.下列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的特征是( )A.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B.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并且有一定的食物网D.各种群都处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大14.右图中曲线表示了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制衍情况,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请分析回答:(1)写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简单食物链。
(2)试分析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第二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前导学:一、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二、生物多样性多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简单弱相对三、干扰物质、能量投入质疑探究:1.在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其生态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保持动态平衡。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营养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但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
如果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好,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4.生态系统的特征;外界干扰的特征和强度;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等5.否。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例题精讲:1.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2.C 解析:A项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B 项只能保持原有的平衡,不能提高稳定性,D项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
3.(1)由于DDT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DDT的毒害而减少(2)生物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3)引入天敌捕食者后,建立新的稳定性(4)在使虫害尽量降低的同时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以维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5)A、D、E(6)引入害虫的寄生生物或引入与害虫生活条件相同(或相似)但不危害农作物的竞争生物等反馈矫正:1.D 2.A 3.B 4.D迁移创新:1-13 ADDD DCCCB BADC D14.(1)C→B→A (2)种群A在第3~6第6年时间内个体数量大幅增加,大量捕食种群B个体导致种群B大幅减少;由于种群C个体数量急剧减少,加速了种群B的种内斗争,使种群B大幅减少。
(此两方面必须把握,应该考虑到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