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施工方案调试方案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通风系统调试方案调试前的准备工作1;熟悉资料熟悉被调系统的全部设计资料:施工图纸、设计参数、系统全貌、设备性能使用。
注意调节装置和检查测量仪器的位置。
2;现场会检建设单位汇同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在施工现场对系统作外观检查,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作最后全面检查。
I.风管、管道、设备安装是否正确牢固;1.风管连接处以及风管与设备或调节装置的连接处是否有明显漏风现象。
2.各类调节装置的制作和安装是否正确牢固,调节灵活,操作方便;3.通风机的整体性能,减振器有无位移;4.系统支架油漆是否均匀、光滑、油色标志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在检查中凡质量不符合规范规定的,应逐一记录,在测试前及时修正。
3;编制详细调试计划应根据前两项的准备工作情况,编制调试计划。
其内容应包括目的要求,时间进度,调试项目,调试程序和方法及人员安排。
4;做好仪器、人员及运行的准备即准备好在试运转调整过程中所需用的仪器、人员和水电源。
调试中必要的理论依据1;风量的测定风量测定是空气动力工况测定的基本内容,在这里主要阐述在管内及风口处测定风量的方法及常用测量仪表。
I:管内风量测定管内风量测定在测出管道断面积(F )及空气平均流速(υ)后,可按下式算出风量:L=υ.(m 3/h) A. 正确选择测定断面a. 测定断面应选择在气流稳定的直管段上,以便测出的结果比较准确。
按照局部管件(弯头、三通、变径管等)对管内流动流场分布的影响并考虑到实际工程条件,可采取如下图的条件选择测量断面。
b. 当实际工程条件不能满足图内规定的距离时,则只能缩短这些距离,并尽量使测量断面距上游局部管件的距离大些。
B. 测点数的确定 在测量断面上确定测点数取决于断面大小和流场的均匀性。
一般测点取得越多,所测平均流速值就越精确,但却增大了工作量。
因此,每个测点所对应的断面一般规定不大于。
测点位于该面积的中心。
圆形管道按这个原则可推导出下式:Rn-------由圆心至第n 个测点的距离R--------圆管半径n--------由圆管中心算起的等面积圆环序号m-------风管断面划分的等面积圆环数,可按下表根据管径选定a. 在测量断面和管内流动不出现涡流时,可通过多加测点来提高其准确性。
b. 如果出现涡流,不仅要多加测点,还要合理处理所测数据才能较好地达到测出风量的目的。
在涡流区所测数据为0值或负值时,一般将负值也取为0。
c. 圆管的风量测定应在通过圆管中心两个正交的方向上测出所有测点的风速。
如果测量断面的流场分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对称性,也可一测点可用位置D4~5D个断面只在各环上的一点。
C. 风管内测定风量的常用方法是用毕托管和微压差计测出各点的动压,然后求出平均风速。
211⎪⎪⎭⎫ ⎝⎛+++=n Pd Pd Pd d P n (Pa ) ρa P v 2= (m/s )Pd 1、Pd 2…Pd n ——各测点的动压值n ——测点总数ρ——空气密度利用各测点动压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平均风速,只有在各动压值间的差别不大时才可采用。
II :风口风量测定送、排风口易于接近,而连接风口的支管较短又不易接近,所以在风口处测定风量是经常的。
风口的结构形式以及由此确定的气流流动状况是多样的,也较复杂,因此就要用专门的风量测定装置。
叶轮风速仪和热电风速仪在风口处直接测量风量具有较大误差,尤其是对散流器或出风不均匀的风口更是如此。
因此,这种测试只适用于一般要求较高的空调系统。
对于回风口的风量测定,由于吸气气流比较均匀,采用贴近风口用叶轮风速仪或热片式风速仪测定还是可行的。
2;系统风量调整空调系统的风量调整实质上是通过改变管路的阻力特性,使系统的总风量(新风量和回风量)以及各支路的分量配置满足设计要求 。
空调系统的风量调整不能采用使个别风口满足设计风量要求的局部调整法。
因为任何局部调整法都会对整个系统的风量分配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根据流体力学中管内流动的一般规律可知,风道的阻力损失是近似地与风量的平方成正比:ΔH≌SL 2式中:ΔH ——风道的阻力损失S ——风道的阻力特性系数,由管道规格决定。
L ——通过风道的风量 下面就以一个例子来分析说明。
按ΔH≌SL 2的关系先分析一个简单系统(见上图左)。
设风机启动后,打开总风阀,并将三通阀门置于中间位置。
这时,分别测出两支管(或两风口)的风量,记为L A 与L B 。
由此: ΔH C-B =ΔH C-A或 22A A C ABC L S L S --=或 2⎪⎪⎭⎫ ⎝⎛=--B A A C B C L L S S 上述关系不论总风阀开大或开小都是存在的,只要不改变C 1-B 与C 1-A 两支管通路上的阻力特性,L A /L B 的比例关系也就不变化。
如设计风量为0B A L L =,则只要将两风口的出风量调到L A =L B 总风阀将整个系统风量控制在02a L 或02B L 即可。
如设计风量为0B A L L ≠且 R L L B A =00,则可设法调整为LA/LB=R ,再将总风阀调整至使LA→0A L 或LB→0B L上述这种按风量比例的调节方法为更复杂的空调系统风量调整提供了有效手系统风量调整举例示图 假定该系统除总风阀外在三通管A 、B 处及各风口支管分支处,装有三通调节阀(亦可用其它类型的调节阀)。
风量调整前,三通阀置于中间位置,系统总阀门置于某一开度。
B AC 阀总风阀 风机拉杆 中间位置 三通调节阀 风机 总阀门 测孔 4 3 2 1 876 5 12 11 10 9Ⅰ Ⅱ Ⅲ Ⅳ ⅤA B L B A启动风机,初测各风口风量并计算与设计风量的比值。
3;系统漏光检测该通风系统漏光检测已在风管组对安装进行,故本次不再进行。
4;室内静压调整静压测定是应房间保持内部静压的要求而必须的测定。
在一个空间内,当送风量为L ,回风量为γL (γ为回风比),则L (1-γ)为新风量,亦即需要通过房间的不严密处逸出的风量。
类似管道漏风量的关系式可以写出:mPj L 1)()1(∆=-αγ或m L A Pj ])1[(γ-=∆ 式中:m aA 1=;α、m 为房间孔隙的结构特性系数。
由此可知,ΔPj 的大小与(1-γ)L 的大小有关,同时与房间不严密处的孔隙大小和其结构特性有关。
因此,采用同样的回风比γ,在不同的空间可能形成不同静压值。
房间静压值的测定和调整方法主要是靠调节回风量实现的。
在无回风的风机盘管加集中送新风的系统(或诱导器系统)时,则室内正压完全由新风系统的送风量所决定。
系统设备试运转及调试1;阀门及(板式)排烟口的单独调试应关闭灵活,特别是电动阀与电磁阀应控制自如,根据与阀门供货厂家的协定,这部分工作由供货商力克消防设备厂完成。
调试后,由其给出相关的技术文件。
2; 通风机设备单体试运转此项工作由通风机供货厂商对通风机进行整体调试。
调试项目包括如下几项,调试完毕后,应将相关数据整理成表格,纳入系统调试所得数据表中。
I.机启动电流,额定电流、额定转转速。
II.各轴承处的润滑情况,叶轮无卡阻及磨擦不良现象。
叶轮能够静平衡。
III.通风机在额定转速下运行2h 以上,无异常现象。
滑动轴承T不得超过70℃,max不得超过80℃滚动轴承TmaxIV.无异常振动,且无明显的非正常噪声传出。
3;通风机风量的测试按照前面所述“风管内风量的测定”原理,在通风机前后管段选取合适的测量处,并选取适当的测点数,测量通风机的风量。
测得风机风量与额定风量相比较,并找出有差异的原因,然后根据现场实际予以调整。
4;调整联锁项目火灾发生时要求联锁的项目,应进行调试。
由消防中心控制风机与阀门的开启与关停,保证风机和阀门的动作符合设计要求。
此项目工作需要各供货商与消防中心等各方的密切配合。
通风系统具体调试方案A:首先应巡视现场,确定风管上各阀件已处于全开状态,风口已安装到位。
如单机调试中由于机组自身原因造成不能正常运转的,应由厂方及时派人解决。
C:接下来,将机房内的机组完全打开,并将每个机组的变频柜电流调整至48HZ(接近最大值50HZ),从而机组送风风量也已接近最大值。
下一步,才可进行各通风系统的风量调整。
D:利用热电风速仪测量各个测点的风速,测点位置见相应系统图示,逐点做好风速记录。
E:利用毕托管及微压计,在送风干管上选择合适断面开孔测量该断面的动压,然后根据各点动压计算得出通过该断面的风量。
断面的选择和断面上测点分布根据前面的理论依据作出选择。
F:整理数据,并与设计值对比,从而得出是否符合设计的结论。
3;楼梯间及电梯前室正压送风系统调试☆逐层检查加压送风口阀门是否全部打开,确定全开无误后,启动加压送风机。
☆将微压计接好橡胶软管,一端在楼梯间,一端在电梯前室内,观察微压计,做好记录。
3;其他系统其他楼层按照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内容进行调试与验收 一般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排除故障的方法II.系统送风量不足A. 漏风量过大--------检漏并封堵B. 系统阻力过大------检查部件阻力,对不合理部件适当更换C. 风机转数不对-------检查皮带是否有“打滑”现象,调紧皮带D. 风机倒转-------------更换电源三相中任意两相使其正转E. 风机选择不当或性能低劣----系统设计、施工安装均正常,所选风机风量小,可按下式调整风机转数:2121n n L L =、22121)(n n H H =、3)(2121n n N N = L :风量;n :转数;H :风压;N :功率5. 风口气流分布不合理则应调风口出流方向,必要时调整风口结构型式。
6. 噪声异常F. 风口部件松动或风口出风速过高;紧固松动部件,风量过大时应减少风量。
G. 消声器消声能力低,选择不合理;H. 经消声器后的风道未正确隔离噪声源,检查消声器的设置位置,隔离不佳应采取管外隔离,以减少机房噪声通过风管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