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的地理地貌土地资源
一、地貌基本特征
铜仁地处高原向丘陵过渡的区域,境内山地、丘陵地貌并存,地貌区域分异明显,其基本特征如下:
类型复杂多样地貌形态上,境内的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河谷、盆地、河流阶地之分。
因其岩石基础不同,造成相同外营力作用下成因地貌类型的差异,故在岩溶地区有谷地、洼地、峰林、溶丘之分;在剥蚀侵蚀区有河床、河谷、峰丛、峡谷、阶地、土丘之别。
由于基础形态成因各不相同,不同地貌类型相互镶嵌交错,地貌组合复杂多样。
深受地质构造控制由于境内出露地层以寒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为主,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在此基础上发育成北东组断裂带的切割破坏影响,在境内形成大面积的侵蚀地貌;两大断层之间为寒武系中、上统白云岩石出露区,形成岩溶发育不全的峰林,石丘地貌;茶凤断裂与甘溪坪观音山断裂之间,是寒武系中统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互层,形成岩溶发育强烈的峰丛、峡谷地貌;东部瓦屋向斜区域绝大部分是寒武系下统以前地层,多为页岩、浅变质岩,形成剥蚀侵蚀地貌。
上述断裂均呈北北东向分布,境内许多溪河系沿断裂发育。
低山峡谷丘陵结构,层状地貌明显境内地貌结构,由发育过程不同、类型组合差异的低山区、峡谷区和丘陵河谷区组合而成。
气候对地貌发育有重大影响境内地貌自第三纪以来,经历了由热带向亚热带,由干旱到湿润的交替变化过程。
境内山地(包括低山、中低山)面积1026.28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67.8%。
丘陵(低丘、缓丘)面积426.79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28.2%。
坝子(河谷盆地)面积60.54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4%。
二、土壤植被
土壤类型
境内土壤可划分为5个土类,17个亚类,46个土属,108个土种。
5个土类中,黄壤、红壤是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带性土壤,其间,镶嵌性地分布着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3类非地带性土壤,但面积均狭小。
土壤分区
铜仁市属中亚热带黄壤、黄红壤地带,黔东山地丘陵河谷地黄红壤、山地黄红壤区。
植被
1、自然植被
铜仁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自然植被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及冠草丛、水生植被与沼泽植被五大类型。
2、栽培植被
栽培植被可分为农田植被、水田植被、经济林。
3、植被地理分布
境内植被水平分布明显。
西部以油桐、油茶经济林为主,河谷区为农田植被,东部以常绿阔叶针叶林和淡竹为主要植被,中部以农田植被为主,落叶乔木和针叶林与灌草植被次之。
锦江河谷沿岸,除农田植被外,是乌柿、黄连木为主的石灰岩残存植物群落。
三、土地
耕地1989年全市耕地191986亩,其中稻田123796亩,占耕地总面积64.48%。
川硐、茶店、坝黄区的耕地垦殖指数较高,川硐区为28%,茶店区为24.6%,坝黄区为21.2%,均超过全市垦殖指数的平均值。
园地境内有各种园地260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1%。
林地境内林业用地面积为1224885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274183亩的53.86%。
疏林草地面积为148465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
草地面积为260391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45%。
城乡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9764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33%。
工矿用地面积为3089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41%,近几年已扩大将近二分之一。
交通用地为5464亩,占全市总面积的0.24%。
水域面积27802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23%。
风景名胜和难利用地风景名胜用地为73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