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材料研究

新材料研究

新材料无疑将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很多股票本身因稀土、锂电池等概念前期已大幅炒高,真正受益产业政策的股票还有待观察产政策公布回调后再作打算。

新材料简直囊括万象,很多公司都能和新材料沾上边,挖掘真正受益产业政策的长线优质股需要加倍深入研究。

9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在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预计总产值达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高云虎说,“十二五”期间将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投融资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概念,它是指新出现的或者已经在发展中,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

新材料本身是一种高新技术,同时它也是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的发展,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

新材料,是一切高新技术的基础,所以任何一个技术的突破,都要首先从新材料开始突破,比如说碳纤维复合材料,这是一种新兴的,轻质高强的结构材料,用碳纤维做复合材料,主要用在航空航天的高端领域,用碳纤维做成的飞机材料,飞机结构与美国飞机相比,减重效果达到20%至40%,在节能效果上体现出重大的经济效益来。

据高云虎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实现碳纤维、钛合金等关键品种产业化、规模化。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对高强轻型合金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6类新材料进行重点支持。

1.新型动力电池股市中新型动力电池材料主要指新能源电池概念。

首先,真正的新能源电池股票,只有6家:中信国安、德赛电池、科力远、中炬高新、亿纬锂能、万向钱潮。

只有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科力远这3家企业,是全行业都生产电池的厂家,属于纯正的新能源电池概念。

中信国安、万向钱潮、中炬高新都是公司所属的旗下某一个子公司生产电池。

德赛电池:生产一次、二次(充电)各型锂电池;科力远:镍氢电池+车载动力电池;亿纬锂能:生产锂离子/亚硫酰氯电池。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股,目前,只有中信国安、万向钱潮、科力远、中炬高新四家上市公司能生产车载动力电池。

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目前还不能生产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大功率车载动力电池。

致力于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开发的公司包括,风帆股份:是军用启动铅酸蓄电池的定点生产单位,年生产能力达到350万KVAh;维科精华:成立的宁波维科能源公司专业生产各种动力、太阳能电池。

其他相关新能源生产的公司包括,威远生化:控股股东新奥集团已注入二甲醚生产业务;远兴能源:拥有甲醇化工项目;丰原生化: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商;华润生化:控股股东华润集团控股吉林燃料乙醇和黑龙江华润酒精;长城电工:参股大连新源动力11%的股份。

2.碳纤维复合材料新材料“十二五”规划将力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重点提升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水平。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主要上市公司有,中钢吉炭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目前总产能15万吨/年,产品达到十一大类五十六个品种,主要有石墨电极、石墨阳极、炭块、特种炭制品、炭纤维制品等,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机械、电子、航天、军工、医疗及新材料等领域;金发科技:在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的碳纤维项目开始投产,首期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

全面投产后将实现年产2000吨高性能PAN碳纤维的生产规模,年产值将达100亿元;大元股份:全资子公司嘉兴中宝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的碳纤维新产品通过专利初级审查;吉林化纤:充分发挥企业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专利技术优势,计划于2011年7月建成年产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使产品达到T700级水平;大橡塑:设备涵盖碳纤维等多领域;博云新材:我国先进复合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炭/炭复合材料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内的技术垄断。

由于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我国高性能碳纤维发展仍需攻关。

但是,与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并称当今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的芳纶,发展技术却已经在我国取得突破。

经过一年半的连续攻关,千吨级对位芳纶产业化项目已经在烟台氨纶公司投产,一举打破美日在此方面长达40年的垄断。

芳纶相关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浙江龙盛:上游生产芳纶原料聚合级间苯二胺;烟台氨纶:生产芳纶的龙头企业,公司间位芳纶产能已达5000吨/年,是国内产能最大的生产企业,在世界间位芳纶供应商中列居第二位,公司预计年产1000吨对位芳纶产业化工程于2011年5月份投料试车;S仪化:百吨级对位芳纶工业化试验装置项目进展顺利,已经达到72小时连续运行,公司规划3000吨/年产能,预计最早投产时间为2012年;神马股份:浸胶芳纶帘子布已形成年产1520t的规模,稳定客户为天津国际联合橡胶轮胎有限公司。

3.功能膜材料功能膜材料:水处理膜、太阳能电池膜、平板显示薄膜、半导体及微电子用薄膜等。

水处理膜,相关上市公司包括碧水源、国中水务、创业环保、洪城水业等。

专业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内海水淡化膜的市场空间在12-18亿元,MBR膜的市场空间在12亿元左右。

行业的爆发性增长,取决于节能环保标准的大幅提高。

太阳能电池膜,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广东榕泰、拓日新能、南玻A、金晶科技等。

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总量的18%左右,预计2030年占比能达到30%。

另据权威人士估计,未来十年,光伏建筑将成为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应用的最大市场。

平板显示薄膜,相关公司包括长信科技、万顺股份、彩虹股份、莱宝高科等。

目前,平板显示行业和触控面板行业蓬勃发展,资料显示,全球LCD面板今年6月份销售额达到72亿美元;触控面板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订单应接不暇;各种显示膜材料如IT O导电膜、PET薄膜等市场前景非常广阔;AMOLED作为一种新型显示材料,成长速度惊人,2010年OLED年收入10亿美元左右,201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美元。

半导体及微电子用薄膜,相关上市公司包括法拉电子、铜峰电子、江海股份、乾照光电等。

中证证券认为,半导体及微电子用薄膜市场持续景气,变频家电对于薄膜电容需求量高于普通家电,随着其节能环保优势得到推广,未来市场空间极大。

另外,随着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投资比重的加大,铝电解电容器缺口巨大。

4.高强轻型合金高性能轻型合金材料将是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之一,并对配套专项工程予以支持。

据了解,轻型合金主要是钛合金、镁合金和铝合金,其中,钛、镁合金目前规模较小,受益航空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最有潜力的合金材料。

据悉,金属钛的强度居各金属之首,延展性、耐腐蚀性、无磁性等性能优越,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石油、电力、海水淡化、建筑、体育休闲等领域,被誉为第三金属和战略金属。

金属镁则是各金属中最轻的,其密度有铝的2/3、钛的2/5、钢的1/4。

因此当其被用于汽车工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将大有可为。

轻型合金概念上市公司主要有宝钛股份、钢研高纳、云海金属和西部材料。

其中,宝钛股份和钢研高纳在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受益最明显。

宝钛股份与国外航空公司已有合作的基础,是航空钛材龙头,一旦飞机发动机国产化完成,公司业绩有望出现爆发性增长。

钢研高纳是国内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重要的生产基地,在铸造高温合金精铸件、变形高温合金汽轮机叶片防护片和ODS合金方面居于国内垄断地位。

云海金属则是镁合金行业的龙头企业。

公司的镁合金产品主要用于汽车、3C产品等方面,新型节能环保汽车的应用首先要求降低车身重量,这也是镁合金产品这些年在汽车上的用量逐步增加的原因。

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几年镁合金的需求有望高速增长。

5.高性能钢铁高性能钢铁材料,对新品种、新领域的研发,以及具有高技术门槛和高附加值的钢产品,将成为接下来钢铁板块真正可持续的业绩突破点。

“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是特钢需求提升的主要推动力。

据悉,上半年出台的《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指明的特种钢铁重点方向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海上石油开采、大型和特殊性能船舶和舰艇、节能环保汽车、特高压电网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预计大飞机、高铁、海工、能源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十二五”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

目前,中国的特钢行业集中度是比较高的,前10大特钢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已形成了四大特钢集团,分别是:东北特钢集团、宝钢集团、中信泰富特钢和西宁特钢。

目前主要的技术储备和订单都来自于这四大特钢集团。

高性能钢铁材料概念上市公司主要有:抚顺特钢、大冶特钢、西宁特钢、宝钢股份、中原特钢、方大特钢、太钢不锈、久立特材。

据了解,东北特钢旗下的抚顺特钢是我国国防军工产业配套材料最重要的生产科研试制基地,为我国国防工程提供大批关键的新型钢材料,在模具钢、汽车用齿轮钢、高温合金轴承钢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0%、35%、40%。

宝钢股份作为中国钢铁的龙头企业,主要生产特钢和不锈钢,主要用于汽车和造船,其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定价能力。

西宁特钢的主要优势来自于其完整的“煤铁钢”一体化产业链。

太钢不锈作为不锈钢龙头的企业,拥有最为完整的不锈钢产业链,已经成为核电最全钢材供应商,目前在特种硅钢领域获得技术突破,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中对高性能钢铁材料提出重点扶持,国家将通过税收减免、补贴、重大项目支持等形式支持企业的研发、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发展相关配套设施,资金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保守估计达数千亿元。

目前,有消息称,宝钢股份已经研发出第三代先进高强度汽车用钢,已于2010年底开始接收订单;中钢研与太钢集团也在加快对第三代汽车钢的研发和生产。

马钢、攀钢、包钢等在轨道交通领域;大冶特钢、抚顺特钢等在特钢领域都具备传统优势。

目前国内特钢生产比例仅为5%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15%-20%的水平,且中低端产品比重达到80%,工模具钢、高速钢等毛利率高的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国内优秀特钢企业面临的进口替代空间。

核电领域政策确定性强,到2020年,投资总额将超过1万亿元,核电设备投资占核电总投资额的50%-60%,未来核电设备供应商成长空间广阔。

目前,核级用钢基本被国外企业寡头垄断,国家迫切希望推动核级用钢国产化进程,未来进口替代空间巨大,但实际贡献业绩尚需要时间;火电机组高参数的追求将会使得我国未来80%以上的新增火电机组是超(超)临界参数的,相关的高端高压锅炉管市场空间40万吨左右,其中20万吨需要进口满足,高端锅炉管生产能力强的企业成长空间巨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