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学潮间带实习

海洋生物学潮间带实习

1.Eucyclogobiusnewberryi:蝦虎鱼,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虾虎鱼亚目,虾虎鱼科

形态特征:体粗壮,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平扁,宽大于高,口宽大,前位。上下颌各具齿2行,外行齿三叉型,中齿尖最高,内行齿较小,尖端不分叉。头部具许多触须,穗状排列。背鳍2个,相距较远。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胸鳍圆形,左右腹鳍愈合,尾鳍后缘圆形。体黄褐色,具宽阔黑色横纹5条,第一背鳍具2黑色斜纹,第二背鳍具暗色纵纹2~3条。臀鳍黑色,胸鳍及尾鳍灰黑色,具暗色横纹5~6条。

分布:我国沿海均产,舟山海域常见。

2.Nerita albicilla:渔舟蜒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蜓螺科

形态特征:壳表光滑,有红色、黑色、灰色等彩斑,螺肋不明显,螺塔低而平,螺口白色或淡黄色,内唇面有颗粒。

生活习性:生活在外侧岛屿岩岸中、低潮带。为常见种。 分布:浙江北部沿海至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及广西沿海都有分布以及印度至太平洋,日本、菲律宾,印度洋。

3.Thais luteostoma:黄口荔枝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骨螺科

形态特征:形似疣荔枝螺,中等大小,呈纺锤形,壳质坚实。壳黄褐色,有纵走紫褐色花纹。壳面具细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结节。壳口呈长卵圆形,内黄色,并有少量的紫褐色的斑块。体螺层较膨大。整个壳面生有许多细密的螺纹和生长线。外唇薄,具角质厣。

生活习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该种为肉食性,以双壳类为食,为贝类养殖业的敌害。

分布:我国沿海常见种,日本亦有分布。

4.Nassarius succinctus:红带织纹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织纹螺科

形态特征:贝壳略呈纺锤形,壳质较坚硬,壳面较光滑。壳表面贫白色,体螺层上有3条褐色色带,其余螺层有2条。螺层约9层,螺旋部较高,体螺层中部膨胀,基部收窄。在缝合线紧下方有一条螺旋形沟坟,在体螺层的基部也有10多条螺旋形沟纹。壳口卵圆形,内面黄白色,具3条红褐色色带。前后各有1个深沟,内缘下方生有l列细齿。内唇弧形,其上缘贴覆在体螺层上,边缘具细的小齿。具角质厣。

生活习性: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和浅海区的泥沙质海底。

分布:沿海陆架及浅海水域,以及日本和菲律宾。

5.Mytilus edulis:紫贻贝,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目,贻贝科

形态特征:等壳,壳楔形,薄。壳顶前方,顶端尖,腹缘略直,背缘弧形。壳外表紫褐色,内面紫黑色或者黑色,有珍珠光泽。

生活习性:生活于浅海,以足丝附着岩礁上。是滤食性生物,以食有机碎屑和硅藻为主。

分布:我国的辽宁,山东,浙江等省沿海有分布,随着人工养殖的发展,分布范围变广。

6.Octopus variabilis:长蛸,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二鳃亚纲,八腕目目,章鱼科

形态特征:胴部呈长椭圆形,无肉鳍。皮肤表面光滑。两眼间无斑块,两眼前方无金色圈。腕长,且长度相差甚悬殊,其中第一对腕最长为第四腕的2倍,为头胴部的6倍。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茎化时的长度约为左侧相对腕的3倍。腕侧膜形成的输精沟,匙形的端器均明显。内壳退化。

生活习性:本种为沿岸底栖肉食性种类。冬季,低盐及水温下降时挖穴栖居。

分布:我国南北沿岸及苏联、朝鲜、印度洋、地中海、红海均有分布。

7.Tegillarcagranosa:泥蚶,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

形态特征: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泥蚶血液中含有血红素,呈红色,因而又称血蚶。

生活习性:泥蚶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生活在内湾潮间带的软泥滩中。世界泥蚶产量主要产自东南亚沿海国家。

藤壶科Balanidae:周壳壁板为6片,盖板占据壳口的全部,周壳基底膜质或石灰质。栖息于潮间带或潮下带,附于岩石、水下设施及船底。

1. 8Balanus albicostatus:白脊藤壶,节肢动物门,蔓足亚纲,藤壶亚目,藤壶科,藤壶属

形态特征:固壳近干圆筒状的圆锥形,壳口大,壳板厚,壳口上面有能活动的左右二对壳板。吻板与峰板间的宽度一般为4.5cm,高4.2cm,径部宽广,连接壳板,均向后斜曲,有紧密的平行横沟,顶缘与壳底相平行。

生活习性:雌雄同体,行异体受精。由于它们固着不能行动,在生殖期间,必须靠着能伸缩的细管,将精子送入别的藤壶中使卵受精。待卵受精后,经三、四个月孵化;此时,刚孵化出的小幼苗即脱离母体,但常必须过几个星期的漂浮日子,才能附物而居。在它准备附着时,会分泌一种胶质,使本身能牢牢的粘附在硬物上。

分布:常成群附着于海岸岩石或其他海产动物体外。

笠藤壶科Tetraclitidae:周壳壁板为4片,壳壁内有长短不同的隔片或粗糙的肋。第二和三蔓足有特化刚毛,成羽状或锯齿状。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潮间带或潮下带。

2. Tetraclita squamosa:鳞笠藤壶,节肢动物门,蔓足亚纲,藤壶亚目,笠藤壶科,笠藤壶属 形态特征:周壳呈高圆锥形,壳高25-35毫米。壳板4片,厚,内多空心小管,壳质较疏松。壳表暗绿色或黑灰色。背板狭,顶部弯曲成尖嘴状,末端圆。

生活习性:附着于潮间带岩石上。

分布:我国东南沿岸广为分布。舟山外侧海域沿岸很习见。

3. Tetraclita japonica日本笠藤壶,节肢动物门,蔓足亚纲,藤壶亚目,笠藤壶科,笠藤壶属

形态特征:壁板6片,内有多排纵管,吻板有幅部,幅部发达或狭窄;有或无管;基底通常为膜质,大颚下角有栉齿或粗锯齿,上唇不膨鼓;交接器无背突。

生活习性:栖息于潮间带和潮下带。

4.Notoacmea schrenckii:史氏背尖贝,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笠贝科

形态特征:壳椭圆形,呈底笠帽状。壳质坚实,但不厚。壳顶位于近前方。壳表面有很多细微密集的放射肋,与细而均匀的生长线相交形成串珠状小颗粒行。壳表面棕褐色,壳内面灰蓝色,无光泽。贝壳椭圆形,呈低笠帽状,周缘完整。一般壳长24~30mm,宽21~25mm,高6~10mm。壳前部略窄而低,后部较宽而高。壳顶近前方,其尖端向下弯曲,略低于贝壳最高位,自壳顶至前缘的距离约为壳长的1/4左右。贝壳的最高点向前的斜面明显下凹,向后的斜面明显隆起。壳表面有细而密集的放射肋和生长线,二者相交织,致外观呈多行细小颗粒状,犹如多条排列整齐的串珠自壳顶伸向壳缘。壳面颜色多变,普通为淡黄褐色并杂以深棕色云斑或放射条纹。壳内面为灰蓝色,中央有1块白色胼胝,边缘1窄圈为棕色,其上有规则的深棕色放射彩带。

生活习性:一般生活在高、中潮带岩石上和石块腹面。

分布:舟山各岛屿沿岸均有分布,为习见种类。一般生活在高、中潮带岩石上和石块腹面。

5.Cellana toreuma:嫁蝛,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原始腹足目,帽贝科

形态特征:壳呈笠状,壳质较薄,半透明。壳顶大致位于壳中心至前端边缘的中央,并略向前方弯曲。壳表面具有致密的放射肋,生长纹不明显。壳面颜色通常为锈灰色,并有不规则的紫色斑纹。壳内面为银灰色。无本鳃,介于外套和足部之间有呈环状的外套鳃。壳周缘具细齿状缺刻。

生活习性: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上。数量多,肉鲜美。

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6.Paracaudina chilensis海棒槌,棘皮动物门,海参纲,芋参目,尻参科,海棒槌属

形态特征: 中等大,长约100mm,直径约3Omm,生活中充分伸展时尾长约为体长的1.5倍。体为纺锤形,后端逐渐延长成尾状。体壁薄而光滑,略透明,常能从体外透见其纵肌和内脏。触手15个,各有2对侧指,上端一对侧指较大。肛门周围有5组小疣,每组包括小疣3个。波里氏囊和石管均为1个。呼吸树发达;石灰环各辐板有短而分叉后延部,各间辐板的前端有一尖的突出部。体壁骨片多数为四角形的十字形皿状体,它的穿孔比较规则,皿状体周缘有短而钝圆的突起,凹面或开口面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十字形横梁,穿孔小。生活时为肉红色或带灰紫色,酒精标本为白色。

分布:从辽宁到广东湛江,尤以黄海沿岸最为普遍;为环太平洋种,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智利和新西兰。 生活习性:通常穴居在低潮区沙内。身体朝下,尾部朝向表面。繁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垂直分布范围很广,从潮间带到水深990m。

石鳖目Chitonida:本目包括多板纲的大部分种类。壳板嵌入片上具齿,鳃的数目较多,由十几到几十对不等,多生活在沿岸,我国沿海有报道的有9科36种。

7.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红条毛肤石鳖,软体动物门,多板纲,石鳖目,隐板石鳖科,毛肤石鳖属

形态特征:身体卵圆形,体长28mm,宽17mm,壳片暗绿色,沿其中部有3条红色色带,环带深绿色。头板表面有粒状突起,中间板峯部具纵肋,翼部具有较大的颗粒状突起。尾板小布有颗粒突起。环带较宽,上面有棒形的棘。壳片周围有18丛针束。鳃21对,鳃列长度相当于足长的2/3。

生活习性:生活于潮间带,数量很多。

分布:为全国沿岸最习见的种类之一。日本和朝鲜及远东海域也有分。

8.Ischnochiton hakodadensis:函馆锉石鳖,软体动物门,多板纲,石鳖目,锉石鳖科,薄石鳖属

形态特征:身体卵圆形,长22mm,宽12mm。壳板颜色通常有变化,一般呈土黄色或暗绿色,杂有深色的斑点。头板放射肋多,嵌入片具15~17个齿裂。中间板的中央部有清楚的网状刻纹,翼部具有5~7条放射肋,嵌入片每侧各有2个齿裂。尾板中央区的刻纹与中间板的中央部相似,后区具放射肋,嵌入片具11~18个齿裂。各板的放射肋越近边缘者越为显著。环带窄,表面满布鳞片。鳃25对,鳃列长度与足长近等。

生活习性:生活于潮间带。

分布:习见于我国沿海。

9.Crassostrea gigas:太平洋牡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牡蛎目,牡蛎科,牡蛎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