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装配式建筑技术要求解析--北京--2018年-06-20

北京市装配式建筑技术要求解析--北京--2018年-06-20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马涛20182018年年0606月月2020日日· · 北京北京依据文件1《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7]8号—2017年2月22日发布,3月15日实施—2020年之前我市工作的指导总纲2《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2017年工作计划》—京装配联办发[2017]2号—2017年5月22日发布—8号文系列配套文件之一3《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2017年12月12日发布,2018年2月1日实施—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全国术1依据文件重点解读8号文—✓总体要求—高难紧—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引领作用(全方位,实质!)—全面提升建设水平(规划、设计、建造、管理等)(规划设计建造管理等)—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建造?全寿命期!)—促进本市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全产业链)✓工作目标—数量(10%?→20%→30%)企业(规模化总承包专业化)两率)、技术体系(混凝土、钢结构)✓实施范围(广)、标准(两率✓重点任务(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创新设计优化生产提升装配施工水平全装修绿色建材推行工程总承包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政府层面:健全作机制细化责任分大政策支持专家委员会—健全工作机制细化责任分工加大政策支持—形成合力:加强科技创新?强化队伍建设?做好宣传引导?2文件解读—重点解读2017工作计划✓工作目标—数量上达到新开工面积的10%以上?初步形成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能力—初步形成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能力?✓实施范围—总体内容同8号文—增加工业建筑,补充了可不实施装配式建筑的三类具体情况及实施办法实率算✓实施标准—两率及计算说明✓其他(略)总体成果✓开局良好!深度欠缺深度欠缺,,后劲不足后劲不足??✓对照住建部“一体两翼,两大支撑”的发展思路找差距建筑体系—完善完善、、成熟和可复制成熟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推广的建筑体系建筑体系,,工程总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EPC )和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BIM ),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和促进产业发展3技术要求解析1目前北京市的实施标准:2017工作计划①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应不低于50%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预制率应符合以下标准✓建筑高度≤60米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40%✓建筑高度>60米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20%—是政策的延续,而非技术体系的不足—发展的重点内容允许根据建筑的特征而有所差别总体要求的精神,并应持续发展、完善—试点示范项目必须符合8号文总体要求③水平构件采用预制/叠合构件(砼)或免支模(钢)的比例应≥70%—投影面积,符合国标最低要求,可按国标方法计算④装单建筑制率装率要求装配率的要求预制率和装配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单体建筑应同时满足预制率装配率的要求钢结构单体建筑应满足装配率4技术要求解析2对象:单体建筑单体建筑的地上部分地上部分①主楼与裙房可分开计算与评价✓裙房面积较大✓主楼与裙房在建筑功能建筑功能、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工程做法工程做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分与合的基本原则是便于操作和准确评价—与国标做法一致如:大底盘多塔,主楼是酒店、办公、公寓等,裙房是商业或主楼是混凝土结构,裙房是钢结构②地上部分一般是指✓建筑地下室楼盖结构顶面以上,包括首层建筑地面✓按层计算,地下室高出地面部分可不计算5技术要求解析3预制率的定义和计算:主体结构①预制率定义:单体建筑±0.000标高以上,结构构件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用量占全部混凝土用量的体积比②预制率计算:预制率=V1/(V1+V2)×100%—结构构件包括:剪力墙延性墙板柱支撑梁桁架屋架楼板楼梯阳台板空调板女儿墙雨棚等文件列举的,也包括文件以外的—外叶墙—与结构构件一体化生产的非结构部分,如复合外墙板的外叶墙—包覆在结构构件内部的非预制砼部分,如轻质填充材料、灌孔砼0000✓建筑高度是指建筑±0.000标高至建筑檐口标高的垂直距离✓不代表只在地上用预制构件,如预制楼梯等✓与国标(主体结构竖向构件评价项)的比较米与国标竖向构件—≤60米:与国标竖向构件≥35%的标准大体相当—>60米:明显低于国标!如果进行等级评价,需要同时满足国标要求6技术要求解析4钢混组合结构的判定说明:主体结构-①型钢混凝土框架-现浇混凝土核心筒(或剪力墙)结构—主体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计算②钢管混凝土框架-现浇混凝土核心筒(或剪力墙)结构—当采用钢梁且钢管为结构构件时,主体结构可按钢结构计算—当采用混凝土梁或型钢混凝土梁时,主体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计算—当钢管仅作为施工模板时,主体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计算③钢框架-现浇混凝土核心筒(或剪力墙、延性墙板、支撑)结构—主体结构可按钢结构计算—需要合理设置过渡层方案合理的基本原则!审查重点★采用钢钢-混组合结构混组合结构的参评项目必须坚持方案合理审查重点7技术要求解析5装配率的定义和计算:除主体结构以外的建筑各系统①装配率定义:单体建筑±0.000标高以上,围护和分隔墙体、装修与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装配率率=∑Q i/(100-q)×100%②装配率计算:装配—q:单体建筑中建筑功能不存在的评价项分数之和公共区域装配化装修卫生间厨房各算项(包含2小项)厨房各算一项(包含一般情况下,项次应≤2项如:在学校的试验楼中,一般不存在厨房的建筑功能,则“整体厨房”评价项的分数计入q项—Q i:各指标实际得分值,具体要求详见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评分表计算过程中按“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低于最低标准不得分,高于最高标准得满分,中间按线性插值低于最低标准不得分高于最高标准得满分中间按线性插值—装配率计算结果:应按“四舍五入”取整数8技术要求解析评价内容评价要求评价分值非砌筑★应用比例≥80%11应比例6装配率评分表外围护墙(22)墙体与保温、装饰一体化50%≤应用比例<80%5~10*应用比例≥80%11内隔墙非砌筑★应用比例≥50%11墙体与管线饰面一体10*(22)墙体与管线、饰面一体化50%≤应用比例<80%5~10应用比例≥80%11全装修(10)★—10公共区域装配化装60%≤应用比例<80%1~5*修(10)干式工法地面应用比例≥80%6集成管线和吊顶60%≤应用比例<80%1~3*应用比例≥80%4注1表中带“★”的评价内容评价时应满足该项最低分值的要求9注:1.表中带“★”的评价内容,评价时应满足该项最低分值的要求。

2.表中带“*”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一位。

技术要求解析评价内容评价要求评价分值卫生间干式工法地面70%≤应用比例<90%1~5*%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评分表(续)生间(10)应用比例≥906集成管线和吊顶70%≤应用比例<90%1~3*应用比例≥90%4厨房70%≤应用比例<90%1~5*应用比例(10)干式工法地面应用比例≥90%6集成管线和吊顶70%≤应用比例<90%1~3*应用比例≥90%4电气管线盒与支撑~3*管线与支撑体分离(12)电气管、线、盒与支撑体分离50%≤应用比例<80%13应用比例≥80%4给(排)水管与支撑体分离50%≤应用比例<80%1~3*应用比例≥80%4采暖管线与支撑体分离70%≤应用比例≤100%1~4*BIM应用(4)设计阶段设计阶段410技术要求解析对比:国标装配率评分表评价项评价要求评价分值最低分值主体结构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竖向构件35%≤比例≤80%20~30*20~*(50分)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70%≤比例≤80%1020围护墙和内隔墙非承重围护墙非砌筑比例≥80%510墙体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50%≤比例≤80%2~5*内隔墙非砌筑比例≥50%5(20分)墙体管线装修一体化50%≤比例≤80%2~5*装修和全装修—66干式工法的楼面地面比例≥70%6注:表中带“*”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1位设备管线(30分)─集成厨房70%≤比例≤90%3~6*集成卫生间70%≤比例≤90%3~6*管线分离50%≤比例≤70%4~6*★内容和标准大体一致内容和标准大体一致,,增加2项“控制项控制项””,细化了细化了““装修和设备管线装修和设备管线””11技术要求解析—7装配率计算说明1:外围护墙外围护墙和内隔墙内隔墙的非砌筑非砌筑控制项①此项中外围护墙和内隔墙均是指非结构承重的墙体—剪力墙结构中,现浇的围护墙和内隔墙不属于非砌筑②围护墙和内隔墙采用非砌筑做法的选项✓大中型板材墙体幕墙木骨架或轻钢骨架复合墙体新型砌块墙体等“非砌筑”的要求针对的是完整的墙体而不仅仅是墙的支撑体③非砌筑的要求—针对的是完整的墙体,而不仅仅是墙的支撑体✓工厂生产现场组装✓干法施工为主充分体计集成集成产应✓充分体现设计集成与集成产品集成产品应用应用④设计集成的要求✓材料配合与部品部件配套关注完整性技术与构造细节材料配合与部部件配套尺寸与公差配合工序组织与工艺施工控制检验与验收要求等12技术要求解析非砌筑控制项外围护墙和内隔墙内隔墙的非砌筑—7装配率计算说明1:外围护墙⑤计算规则—计算方法统一即可✓围护墙:墙面面积按外表面积计算,各层墙高可取建筑层高等✓内隔墙:墙面面积按墙体单面面积计算,墙体高度应按实际高度取值✓第二种计算方式:围护墙和内隔墙均可按墙体的横截面积计算评✓与国标的评分大致相同—满分5分/5.5分⑥工程应用建议✓避免在一个建筑功能区内,墙体材料、做法多样化的方案—以促使墙体质量保障措施简单化、一致化等为目标以促使墙体质量保障措施“简单化一致化”等为目标✓现阶段应加强建筑公共区域内隔墙的非砌筑应用—防火分区、隔声隔振、装饰等具有功能的墙体允许采用砌筑推广与“体化”各项的内容配合使用✓推广与“一体化”各项的内容配合使用—基本解决外墙的质量问题✓提倡与“管线分离”项的内容配合使用13技术要求解析外围护墙和内隔墙内隔墙的一体化7装配率计算说明2:外围护墙内隔墙的““一体化””①计算规则—计算方法统一即可✓围护墙:外表面积,“内嵌式”围护墙可按整层计算等✓内隔墙:双面计算,墙体高度应按实际高度取值✓与国标的评分大致相同—最低分2分/2.5分,满分5分/5.5分②围护墙体化的要求围护墙“一体化”的要求✓集成设计是前提,包括性能要求、材料及部品部件、做法和构造、组装及工序安排、质量标准等设计文件的内容应完整深度应满足采购生产组装及检验验收等✓设计文件的内容应完整,深度应满足采购、生产、组装及检验验收等的需要✓采用集成产品时,设计文件亦应满足上述要求如,预制夹心保温(隔热)复合墙板预制混凝土墙板+保温-装饰面层如预制夹保温(隔热)复合墙板预制混凝土墙板保温大型条板+干挂石材+保温14技术要求解析外围护墙和内隔墙内隔墙的一体化7装配率计算说明2:外围护墙内隔墙的““一体化””③内隔墙的技术和产品系统基本成熟,但在性能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建筑部品的观念不强,技术与产品的系统性欠缺✓完整建筑部品✓设计集成度不高,产品性能的稳定性需要极大地提升✓技术和产品研发机制、模式和团队构成方面需要改变④与评价项管线分离的关系与评价项“管线分离”的关系✓管线与墙体分离是一体化的一种形式✓一体化强调的是集成,设计集成与集成产品应用二者有相似的内容但在工程上的角度不同✓二者有相似的内容,但在工程上的角度不同15技术要求解析7装配率计算说明3:全装修控制项—全装修:建筑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安装全部完成,,达到建筑全装修:建筑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安装全部完成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基本要求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基本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