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专题探究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专题探究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 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 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 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 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 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人物形象简析2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 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 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 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 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 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 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 师的伟大之处。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 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 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 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 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 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赏析判断,写出感受
精彩片段之—— 阿长与《山海经》
按照以下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 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 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 感情。
指导阅读 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1、猫·狗·鼠 2、阿长和山海经 3、二十四孝图 4、五猖会 5、无常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 8、琐记 9、藤野先生 10、范爱农 后记
联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 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 物。
人物形象简析1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 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 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 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 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 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 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运动的 奠基人。
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等。
朝
花
夕
鲁 迅
拾
作品简介
艺术手法归纳:
⑴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 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 “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 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 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 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 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 厚、仁慈的美德。
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 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 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文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人物形象简析3
范爱农——一位觉醒 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 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 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 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 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 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 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人物形象简析4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 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 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 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 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 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 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 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 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 烈的爱。
三曰“评”。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深层探索 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断,写出评价性文 字,这是阅读能力的质的表现。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买<<山海经>>。(重点)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 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 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 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 品作深入的了解。
4、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 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读书方法介绍:
读 书 “三功
一曰“诵”。诵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 动起来,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反复诵读几遍, 其意便能了然于心。
二曰“疑”。有道是“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 矣”。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从遮蔽中敞 亮起来。通过“疑”,透过表层文字,对文章的意 义作深层次的开拓,才能见人所未见,感人所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