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目录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发展分析 (2)
3.2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技术分析 (2)
3.2.1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技术发展现状 (2)
3.2.2 中国智慧农业市场技术发展趋势 (2)
3.3 中国智慧农业产业链剖析及其对产业的影响 (4)
3.3.1 产业链构成与现状 (4)
3.3.2 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5)
3.3.3 产业链发展前景及其影响 (6)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发展分析
3.2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技术分析
3.2.1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目前,RFID 电子标签、远程监控系统、无线传感器监测、二维码等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步应用到了智慧农业建设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效率,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建设步伐。
运用智慧农业思想开发出来的计算机温室监测系统和生产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实际中。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构建,对作物的生长环境信息、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测。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将会变得更加快捷、有效。
3.2.2 中国智慧农业市场技术发展趋势
发展“智慧农业”,推广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快转变农业生产与发展方式,优先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提高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树立智慧农业的意识,转变农业发展的思维模式,由单纯的人工耕种转变为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
重视农业发展目标设计,加强农业生产安全质量控制,加大农业信息技术支持和推广应用。
1、制定统一的物联网使用技术标准
支持研发符合农业多种不同应用目标的高可靠、低成本、适应恶劣环境的农业物联网专用传感器,解决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和农业物联网感知节点合理部署等共性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应用需求的农业物联网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服务系统,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智慧农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现代种业标准化养殖业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
加工业及流通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都需要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持,如电网、互联网、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3、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使用者水平
制定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与培训计划,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对农业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
集聚、研发科技成果,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新平台。
建立健全技术,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循环、科技信息服务和农产品销售市场等支撑体系。
逐步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土地流转、多元化投融资、产业链延伸、农民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提供经验、技术和服务。
4、加大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完善和提升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等合理布局、平衡发展,提倡生态发展、绿色发展、节约发展。
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工作涉及面广,资源整合和共享问题突出,为了减少重复投资,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做到协调统一和地域优势平衡发展。
5、加大智慧农业科研投入
目前,有关智慧农业科学研究的水平在我国仍不高,各地和相关科研教学单位重视程度不同,我国各级政府、企业和相关科教单位在智慧农业方面的研究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和应用。
因此,为了提高智慧农业研究的水平和加大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成果,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和科教单位应加大智慧农业的宣传、加强有关智慧农业的技术研究和发明创造,加大科研经费投人和科技攻关力度,不断提高我国智慧农业的研发能力和基层应用水平,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数字化和智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3 中国智慧农业产业链剖析及其对产业的影响
3.3.1 产业链构成与现状
1、家庭农场模式分析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形成了一定规模,相关农户的收入得以提高。
由于政策鼓励,家庭农场未来数量增长迅速。
客观地说,家庭农场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采用自动化技术进行生产管理的比例很低。
可以预计,随着自动化设备和IoT技术的普及,家庭农场的产值和效益会进一步提高,未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资本的介入,也将导致农场之间发生联合或兼并。
基本情况如下:
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2013年3月,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开始起步,以种养业为主,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在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
截至2012年底(下同),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下同)共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
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
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
2、社区支持农业(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