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冷热和温度【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2.使学生知道常温下一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使学生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杯、铁支架、热水、温度计、记录表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红果果与绿泡泡这个节目吗?这个节目的口号是什么?(生回答: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细心观察,探索奥妙,YES!)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去探索科学的的奥妙。
二、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并学会了正确地使用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示范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一个学生测量)2.师:下面的同学要认真观察,仔细判断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是否规范。
(学生进行测量报温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结果板书:℃)3.师: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是否规范,那些方面需要改进?(学生评价)三、连续测量一杯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师:谁能再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请一名学生上来帮读出温度)它的温度( ) ℃(板书),从这两个温度,你们发现这杯热水有什么变化了吗?(板书:变凉、热水的温度变化)看到这个现象,你们想研究这杯热水的哪些问题?2.学生提问题。
(1)过一会儿,这杯热水的温度会是多少?(2)这杯热水的降温有规律吗?(3)这杯热水放一天后会是多少度?(4)这杯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3.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地去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杯热水放久了,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板书:冷热与温度)热水变凉的秘密是什么?(课件投影录音:猜一猜,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学生个别进行猜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下降、没有规律)4.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测,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学生回答)5.师: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的方法很好,为了便于探究,我们设定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同学们要按下面的要求开展实验,请看实验要求:实验要求:(1)仔细观察温度计,组员轮流读出各时间点的温度。
(2)每个同学认真记录温度计上的数据。
(3)第一个铃声响后,在记录表的“0”分钟格内记下第一个最高点的数据,从此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
且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水杯来读数。
6.师:过一会儿老师给每组一杯热水,但取到热水后要等到老师发令才能把温度计放进热水中,温度计放进热水中后,每个小组认真观察温度计的液柱,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时请组长马上举手告诉老师。
(教师给每组杯子里倒热水)7.请各组把温度计放进热水中。
(各组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时,组长举手告诉老师。
)8.好,我们开始记录第一个温度。
(明确任务后各小组开展活动,收集活动的数据信息,教师巡视指导。
)四、画热水变凉温度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1.师:同学们都认真细致地收集到热水变凉的数据,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刚才收集到的数据用一条曲线来表示。
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热水降温的曲线图。
2.(投影出示:热水降温曲线统计图)这个统计图上有两条轴,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当0分钟时热水的温度是61℃,我们就在0分钟对着的竖轴线找到61这个刻度描一个点,2分钟时热水的温度是55℃,就在2分钟对着的竖轴线找到55这个刻度描一个点,以此类推描好每个时刻段的点,然后用直尺把每个点连接起来。
(边说边示范)3.学生试画曲线图,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各小组认真地分析记录表与曲线图,轻轻地讨论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组交流)5.(学生汇报)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6.师小结:我们发现热水的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并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下降的。
(板书:先快后慢)7.师:温度什么会这样变化,那是因为“热水刚到进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投影)五、小结、延伸师:这节课同学们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通过动手动脑,学会了用曲线图表示热水降温的变化过程,还探索了热水降温的规律,你们真不愧是未来的科学之星,但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假如我们继续观测下去,这杯热水的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会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继续探究,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1.冷热和温度68℃猜测: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下降、没有规律结论: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下降28℃2.热的传递【教学目标】1.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和液体对流的实验。
2.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3.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凡士林、火柴、蜡烛、铝片或汤勺、细铁丝、平底烧瓶、橡皮泥、试管夹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大家看过吧?在这部动画片中当灰太狼抓不到羊时,红太狼经常用什么打灰太狼呢?(平底锅)在生活中,我们用它做什么?(炒菜)请同学们想一想,炒菜时,菜和锅原本都是凉的,后来为什么变热了呢?生:(略)2.同学们认为热在物体中是可以传递的,是吗?3.好,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
(板书:热的传递)二、热传递的方式(一)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1.大家看,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丝和金属片,一会,我们就用这些金属材料来代替平底锅做一个模拟实验,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提问:热在金属里会怎样传递呢?3.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
4.桌面上有铁丝、铁片、金属汤勺、橡皮泥、凡士林、蜡烛、火柴、酒精灯、夹子。
利用这些材料请各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并观察金属是怎样传递热的。
5.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并认真观察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6.实验前教师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用过的火柴杆应放在垃圾筒里;加热的金属汤勺不能用手去摸,以免烫伤)7.学生先汇报实验方案——经历实验过程——汇报实验中的发现.8.小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二)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幻灯片)这是一张正在加热水的图片,请大家猜想一下,热在液体中会怎样传递呢?2.学生说出自己的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
3.讨论:老师这里就有一杯水,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呢?大家知道水是无色透明而且会流动,加热后能否清楚地看到水的流动方向呢?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讨论与交流(往水里加东西)4.介绍实验方法并演示实验。
(师在实验中强调酒精灯的火焰与加热物体烧杯之间的距离,外焰的温度最高)5.学生仔细观察并画图作记录。
6.生观察、汇报、交流。
7.小结:水受热后回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提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三)认识热辐射: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其实,热还有一种传递方式,我们来看这几张图片(热辐射)(烈日下的单杠等健身器材、烤焦的木板、冬天在太阳在取暖、炉火温暖了屋子……)2.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3.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4.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
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如熔炉、火焰等)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叫辐射。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巩固应用1.在我们生活中,热的传递往往不是单一的方式传递的,而是多种方式同时进行。
2.出示教材中的热传递方式图,提问: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家里,微波炉和电磁炉属于哪种热传递的方式呢?【板书设计】2.热的传递温度高温度低热传导(固体)热对流(液体、气体)热辐射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设计实验,认识到热胀冷缩会导致物体体积发生变化。
3.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有利有弊。
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蜡烛、火柴、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红墨水、烧瓶、中间插玻璃管的胶塞、气球、水槽、记号笔、热水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上课开始,教师(出示蜡画):“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喜欢吗?”2.“谁知道画是用什么怎样制作的?”(板书:蜡烛)3.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知道的制作画的过程。
4.“你们想不想亲自试试?”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二、用蜡烛绘画,了解加热和冷却能使蜡烛的形态变化1.“请大家拿起蜡烛,点燃,用火焰给蜡烛加热,看谁能用蜡烛在纸上作画。
”2.学生开始制作蜡画。
老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
提示:“做完的同学想一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3.“成功了吗?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部分先完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蜡画作品。
(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4.“请大家把蜡画放下,想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5.教师引导:“蜡烛原来是什么形态?”(板书:固体)“让火焰加热(板书:加热、箭头)后变成了什么形态?”(板书:液体)“由于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作画。
流到纸上的蜡烛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箭头)“为什么会凝固?”(板书:冷却)6.“加热使蜡烛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又使液体凝固为固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板书:加热和冷却)”7.加热和冷却使蜡烛的形态改变了。
刚才看到同学们在用蜡烛绘画时产生了一些碎蜡烛,有的同学的蜡烛已经很短了,扔掉挺可惜的,想一想:怎样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变废为宝,用好这些短蜡烛、碎蜡烛?8.讲述:利用短蜡烛、碎蜡烛可以制作新蜡烛,还可以制作彩色蜡烛。
三、课件介绍二氧化碳和干冰的转化。
四、拓展延伸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形态也会产生相似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