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家傲秋思》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渔家傲秋思》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渔家傲秋思》
1课时
复习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背景介绍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二、品读《渔家傲》
(一)读
1.展示读,正字音
两位学生展示,点评、正音。

根据刚才同学的朗诵,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这些字音。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 lè羌管qiāng寐mèi 2.听范读,做指导
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3.自由读,悟感情
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自由地放声朗诵这首词。

4.分组读,解词意
下面我们分为两大组,分别朗诵上下阕。

(学生分组齐读上下阕)
(二)译
1、在理解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看课文下注解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这首词内容。

2、再读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麽?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抒发了思乡忧国之情。

(2)、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麽?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抒发了思乡忧国之情。

(三)、品:品析上阕景物描写
1、上篇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异”在何处?(课件逐句打出并分析)
(1)、雁为何无无留意?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异寒)
(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异声)
(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一副诗情画意,而“孤城闭”有暗示我什么,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异势)
3、总结:通过上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势?此景会令人产生怎样的感觉?(师板书:荒凉萧瑟)
过渡:下片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思乡图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体会下阕思想感情
1、出示思考题:
(1)、一杯浊酒,万里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一种怎样情绪?
(2)、“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何谈归家之事,又是何等胸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指的是什么时间?听到幽怨的羌笛声,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会有什么感受?
(4)、人为何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作者及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感?
2、学生归纳下片主要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一种心情?(师板书:思乡愁苦)
3、找出词中总束全词的一句,这句表达了戍边将士及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忧国)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

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课文小结: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

整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

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