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本科大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大学化学课程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与认识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是军队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学员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员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使学员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化学基本计算能力;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操作;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员的化学意识和运用化学观点思考、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打下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教学遵循以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突出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员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启发式、导学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员思维方向,拓宽学员思维空间,鼓励学员大胆提出疑问;加强对化学理论背景资料和应用前景的介绍,讲清化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员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学员自主学习的指导,不断提出新问题,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设计思路
大学化学课程以化学原理为经,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三条主线展开,突出能量变化;以化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为纬,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五个领域入手,突出化学原理、化学知识的应用;加强化学与工程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揉合。
密切联系现代工程实际,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入手,分别讲述物质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质、化学反应和能源、水溶液的化学反应和水体保护,金属材料的腐蚀和防护等内容,并根据学员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组成和取舍内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注重实验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思路,积极探索科学的综合评定考核成绩的方法,采用期末考试与全程考查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大作业与小论文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形式,不仅考察学员的掌握基本知识情况,更要注重考核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知识和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化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初步形成客观、求实而精确的化学思维和化学素质;激发求知热情和创造欲望,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培养为追求真理和科学而牺牲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拨的科学品格。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认知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自学实践,学员不仅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能从海量信息中迅速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用化学语言表达物质世界的能力。
2.科学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解决各类化学问题方法的学习,提高逻辑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辨证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善于抓住实际问题中各类物质的共性和本质,去伪存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3.化学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对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化学的基本计算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并且逐步树立工程意识,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自觉的运用所学化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4.创新能力。
具有举一反三,大胆质疑,大胆实践,勇于革新,善于吸取经验,具有较好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密切联系实际,积极配合教员开展启发式、导学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强化想象、推理等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讲座、撰写小论文等第二课堂活动,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出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程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正确的科学成败观和探索科学疑难问题的信心、勇气,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求知欲。
三、内容标准。
(见附表)
四、实施建议。
(一)本“教学标准”适用于开设大学化学课程的本科非化学化工专业,是本科学员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各专业在完成“本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学员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增加某些教学内容或提高某些教学内容要求。
(二)本课程参考学时数为40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8学时的实验)。
为了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加强实验课教学,其课时一般不少于8学时,结合课程内容及工程实际开设实验内容。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多媒体课件及相应辅导教材和实验教材有机结合,配套使用,考试方法采用闭卷考试、实验考核和小论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试卷采用试题库随机出题方式,实行教考分离。
教材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教材或相应重点教材。
五、附录
(一)课程教材:《工程化学基础》,面向21世纪教材,陈林根编著。
《工程化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刘祥萱编著;
《工程化学实验》,学院自编教材,贾瑛等编写。
(二)主要教学案例:
(1)原电池组成和工作原理;
(2)水资源概述和水处理专题(推进剂废水处理案例);(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形式及转换案例);
(4)稀溶液的依数性定律案例教学;
(5)金属腐蚀与防腐教学案例。
(三)主要编写人和审核人
主要编写人:贾瑛,许国根,李霞;
审核人:王煊军
附表:大学化学内容标准
一、绪论
6
二、物质的化学组成和聚集状态
7
8
9
三、物质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质
10
四、热化学与能量转化
五、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和水体保护
六、化学反应和材料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