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学第一课:认识疫情、敬畏生命、科学防护、感恩祖国主题班会(安全、心理健康教育)

复学第一课:认识疫情、敬畏生命、科学防护、感恩祖国主题班会(安全、心理健康教育)


一、了解病毒认识疫情
(七)预防新冠上学篇。
(八)、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 中国力量、中国速度、 中国精神、中国担当。
(九)、学习成长励志篇 我的梦想、崇尚英雄
• 世卫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 为COVID-19(2019冠状病毒病)
我是新冠病毒,看我像不像国王的王冠!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 干咳。逐渐严重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 亡。
民 族 脊 梁
学习成长励志篇
抗击疫情科学防护
抗击疫情从我做起!
• 喉咙痛持续3-4天;肺炎持续5-6天伴随肺炎 会有高烧和呼吸困难,鼻塞,类似溺水的 感觉。
经空气传播是 呼吸系统传染病 的主要传播方式, 包括飞沫传播、 飞沫核传播和尘 埃传播三种传播 途径。
1、新冠病毒症状为干咳并没有鼻涕。
2、新冠病毒不耐热,可以在26/27摄氏度下被 杀死。阳光是病毒的克星。
7、戴口罩
8、怎样自我检测是否可能得了新冠肺炎?
• 每天早上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下自我检测: • 深呼吸,屏住呼吸十秒钟以上,如果成功
完成,而没有咳嗽,没有不适,僵硬或紧 绷感等,即可证明肺部没有纤维化,基本 上标明没有感染新冠病毒。
饭前洗手、夹菜用公用餐具
不吃野生动物、生冷食品(1)
不吃野生动物、生冷食品(2)
勤奋学习
自律博爱
复学第一课
认识疫情 敬畏生命 科学防护 感恩祖国
金色 绿叶
复学第一课
• 指导思想:
分享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让同学们看 到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 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让同学们充分见证了 抗击疫情“逆行者”的无私无畏与勇于奉献; 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热爱祖国、敬畏生命、 勤奋学习、科学实践才可抗风雨、担重任。 引导同学们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得成 长感悟与思想淬炼。
3、中国精神(1)
•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有支撑其生生不息 的民族精神。伟大奋斗精神蕴含着敢于斗 争、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情怀。伟大奋斗 精神蕴含着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鲜明品 格。
3、中国精神(2)
• 中国人民没有独善其身,隔 岸观火,而是积极加强国际 交流,提高全人类能够战胜 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正如世 界卫生组织专家艾尔沃德说 过一样,“中国为世界树立 了标准,其他国家不必从零 开始。”中国人民始终坚信, 在疾病和灾难面前人类无国 界,全世界人民应当共同众 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
4、中国担当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
积极为全球战“疫”防
“疫”工作作出贡献,中
国为世界树立的标准和榜
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
显大国形象。真正用“中
国速度”改变世界,用
“中国担当”战胜疫情。
对“疫”宣战中国不仅在
保护中国人民,也在保护
世界人民。
(九)、学习成长励志篇
我的梦想
舍小我为国家
崇尚英雄
3、新冠病毒主要靠飞沫传播。通过喷嚏的飞 沫骡至地面前,病毒会在空气中传远至10英尺。
4、新冠病毒落在金属表面上,它会至少活12 小时。因此,如果接触了任何金属表面必须尽 快用灭菌肥皂洗手。
• 5、新冠病毒在纺织物上可以存活6-12个小 时。普通的洗衣粉就可以杀死题。
• 6、喝水对杀灭所有病毒有效。尽量不要喝 饮料。
(六)、预防新冠病毒宣传视频
(七)预防新冠上学篇
上学
就餐
科学通风战胜疫情
(八)、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
1、中国力量
• 封城。 • 全国人民捐款捐物。 • 四万多医生汇聚武汉。
1、中国速度
•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十余天建成。 • 口罩、防护服现代流水线生产厂一周建成,
呼吸机供应全世界。
各国生产口罩速度大比拼 厉害了我的国!
• 1、不要和别人分享手机 • 2、去厕所不要带手机 • 3、吃饭不要玩手机 • 4、不吃手指。 • 5、不摸眼睛。
防护新冠病毒做法
2、勤洗手(1)

夹 外
内外夹弓大力腕
2、勤洗手(2)
• 内外夹弓大力腕




3、正确戴口罩(1)
3、正确戴口罩(2)
科学打喷嚏(2)
• 7、经常洗手,预防因揉眼睛、扣鼻孔而感 染病毒。
• 8、用温热的盐水涑口可以达到很好的预防 新冠病毒的效果。大量饮水,保持喉咙湿 润,预防新冠病毒。
• 1、应保证嘴和喉咙湿润,永不干燥。至少 每15分钟喝几口水。因为即使病毒进入口 内,通过喝水,可以将病毒冲下喉咙直到 胃中。胃酸将杀死所有到达胃里的病毒。
• 比起毛巾等表面粗糙的物品,病毒更喜 欢光滑的东西。在毛巾上,病毒只能存活 约15分钟,而在手机上却能存活长达24小 时!
• 一般来说,使用75%的医用酒精棉球进行 擦拭,就能起到很好的消毒作用。手机屏 幕、背面、侧面、按键缝隙、充电接口等 部位都要擦到,手机套也需要拿下来清洗 一遍。擦完后记得将手机静置5分钟,等待 酒精挥发后再继续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