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心意六合拳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

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

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

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

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最后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

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漯河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学光盘一套。

虽然在普及推广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对此优秀拳种的普及和发展状况仍不理想,存在着失传的危险,急须进一步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此项古老而优秀的拳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发扬。

双人旱船舞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双人旱船舞临颍县南街村的双人旱船舞是由单人旱船舞演变而来,是由两个坐船女、一个老梢公和一个撑船女,表演渔家在打鱼时,遇到的不同情景故事,具有河南地方戏剧形式的舞蹈。

双人旱船舞起源于清末,师承五代,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此舞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戏的调子、动作、又因舞姿活泼、衣着考究、道具美观、舞步不俗、动有意思、静有图样,使双人旱船舞既可地摊表演,又可登台演出。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民国二十七年,该舞在漯河市演出时,外国记者曾多次拍照,老艺人李水长,把照片存至1983年失传。

片上印有民国二十七年字号。

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路径临颍,为了欢迎大军,临颍军民专门在城北关大操场举行双人旱船舞的表演。

1951年随军记者李季,著有《出击》一书,书中叙述了大军进入临颍县城时,临颍人民用双人旱船舞欢迎部队的景况。

1957年该舞参加许昌地区民间舞蹈会演,获二等奖。

并代表许昌地区,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民间舞蹈会演,获一等奖。

在郑州演出结束后,苏联专家和翻译同演员亲切握手,亲吻祝贺演出成功。

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也慰问了表演双人旱船舞的所有成员。

通过郑州会演确定参加全国民舞会演,因女演员突发病未能参加。

当时的河南日报第一版正中,还刊登了双人旱船舞的表演剧照。

由于历史的原因,双人旱船舞停演了好多年。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由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南街村民1987年又重新组织起了这一民间舞蹈,其阵容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连续几年在漯河市民间艺术大赛中,获特等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胜誉。

铜器舞所属地区:河南·漯河·源汇区铜器舞铜器舞又叫“八大扇”——因主奏乐乐器为四扇大铙、四扇大镲而得名。

该舞流传在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一带,印板王、问十、董庄、草河李等村,皆有铜器会。

据印板王的老艺人黄海东讲,铜器舞源于清朝末叶太平天国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

据印板王村领舞人李明德说:开始只打铜器不舞,但有“捂”、“亮”、“撂”、“托”等手势动作。

后来,为了使表演更加热闹,增加了“跨”、“跳”、“蹉”、“跑”等步法及“穿插”、“剪子鼓”、“自转”、“急跳”、“走马灯”等调度。

分段落段,段与段之间用音乐及领舞独舞衔接,就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另外,今天的“八大扇”是由原来的“四大扇”(两扇大铙、两扇大钹)变化来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有一面小堂鼓、一面大锣,一对手钹、一面小锣,当时叫“四大件”。

现在已增加到“九大件”。

铜器舞的音乐共分七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名称及特色,第一段:一铙;第二段:小花镲;第三段:别子;第四段:剪子鼓;第五段:三五铙;第六段:走马灯;第七段:大花镲。

主奏乐器是:大铙、大钹、伴奏乐器有大堂鼓、大锣、手钹、小锣等。

领舞化丑脸,头上包黄扎巾(像太平军那样),上身穿蓝褂子、白内衣,下身穿黄彩裤,腰束浅青腰带,白布补袜,黑软底革靴。

大铙演奏者化黑脸,大钹演奏者化红脸,头上都包黄扎巾,上身穿白褂子,下身穿黄彩裤,腰束浅青腰带,白布袜、黑软底靴。

主要道具是一面竹节小鼓(班鼓),一根击鼓和指挥用的竹钢小棍,是领舞兼指挥的工具。

按照问十村一带的民俗,铜器舞于冬闲在大街通衢及广场空地演出,重大节日在舞台上亦可表演,第一段,调度线较短,多用“亮”钹手势及“跨”、“换”步法,节奏稍平缓。

第二段,突出“穿插”的调度形式和大钹花齐奏手法及“跳”、“蹉”等步法。

第三段,突出“捂”、“撂”、“托”等击奏手法。

第四段,突出走“剪子鼓”的调度形式,演员在走动中表演。

第五段,突出大铙的不同击奏手法,调度线最短,表演气氛热烈。

第六段,全曲一百七十二小节,其中一百一十九小节运用“走马灯”似的调度形式表演,突出“跳”的步法和领舞“自转”的调度形式。

第七段,是全舞的高潮,动作幅度大,节奏稍快,气氛热烈,大钹加花击奏的手法,得到完美的体现。

铜器舞的表演,有着特殊的风采和韵味:第一:动律一致,分段演出;第二:领舞指挥,风趣幽默;第三:相辅相成,珠联壁合。

一九八五年四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南分会与河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对该舞录了像。

脑阁所属地区:河南·漯河·舞阳县脑阁脑阁花社,民间艺术的瑰宝,承载着百姓的希望和理想。

在舞阳县流传三百多年的“众社龙为首,龙社不挡脑阁道”的说法,印证了“脑阁”的鼎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脑阁”,又叫扶婴社,顾名思义,就是将婴儿置于肩上、头上,扶婴而舞,既有原始杂技的因素,又有民间舞蹈的成分。

每付梃子为一个家庭单元,儿女在上玩耍,父亲在下扭舞,母亲在旁边伴舞,每次表演阵容为10至16付梃子。

它起源于夏代的一种祭祀活动,到明朝末年,从祭祀活动中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花社活动。

据记载,清朝舞阳县舞泉镇北街村著名艺人有周有得、赵世杰,后经本村周林、周亭、周保、周德伟等传人将此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成为方圆几百里群众喜爱的著名花社。

北街“脑阁”,其旗帜为黑色,极为罕见,据考,黑色是夏代至唐宋时的正统色彩,北街“脑阁”黑色旗帜保留了原生态文化成分,每次表演前,必先到街中五道庙祭祀,以示对先民的尊崇。

它对研究民间传统文化的渊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脑阁”最重要的道具有大人背缚之用的铁坎件和用来扶婴的梃子,梃子插在铁坎件上,梃子又分单头和双头,双头梃子上面可站2名婴儿表演,此外还有用来接送婴儿上下梃子及维持秩序的叉子和去梃子时用的铁锤,道具均为铁制红布包裹,配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北街“脑阁”表演时多达16副梃子,和着鼓、锣、桡、钗等打击乐的节拍,以八字步或剪子步翩翩起舞,婴儿多扮演为悟空、八戒、青蛇、白蛇、上八仙等,表扬节目有“二郎担山”、“天女散花”、“梁祝”、“桃园三结义”等,演者上下协调,惟妙惟肖,观者如痴如醉。

北街“脑阁”因有婴儿表演,家家户户都积极参与,具有独特的传承性,从自娱自乐到凝聚一心,“脑阁”赋予了北街更多的文化内涵。

龙舞所属地区:河南·漯河·郾城分享到新浪微博龙舞漯河市郾城何庄青龙会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先是村里的知名人士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积极倡导组织发起的龙灯会,在每年的春节闹元宵期间表演,还在各个庙会、名人祝寿、做生意人开业庆典等进行巡回演出,倍受人们的喜爱,期间的舞龙高手有何俊举、何俊芳等人。

他们在农闲时一方面习武强身,一方面舞龙弄珠,因群众对这一象征吉祥的龙灯非常喜爱,又加上当时舞龙人的敬业,长时间的演练切磋,何庄村的龙灯会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当时漯河、郾城等周边地区经常巡回演出,逐渐形成影响。

民国年间,又以何国钦、何本立、何宝德为首的第二代舞龙人。

在原来基础上又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无论演员队伍、服饰、道具都较原来有了壮大和更新。

1966年文革年后,曾因多种原因中断演出了二十年的时间。

直到1996年又以时任何庄村村委书记何长勋为首,何宝德、何玉德、何玉坤等人为技术教练,并由原来的一条龙舞增加为现在的两条龙舞,表演套路以前光是在地上玩“龙翻身”、“就地十八滚”等又增加了“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高山决斗”等,现有套路表演不下十余种,何庄青龙会是郾城区民间舞蹈中的一支奇葩。

青龙会的龙是青龙,舞龙者自身穿青彩衣,舞蛛蛛者身穿红彩衣,乐队着黄彩衣,现有70多人,本舞的锣鼓伴奏,有快、慢、轻、重的强烈区别,但不受节奏限制。

玩蛛蛛者带领青龙开始恭贺跑场子,然后进行套路表演,如“就地十八滚”、“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龙钻节”、“走八孔桥”“龙钻山洞”、“高山决斗”、“耍大夔(kui)等十余种套路。

已成为何庄村周围数十里,漯河境内村民百姓最喜爱的一支民间表演队伍。

狮舞所属地区:河南·漯河·郾城分享到新浪微博狮舞漯河市郾城“东关狮子会”成立于1897年,是由吴聚才(1877年出生)从南阳拜师学艺归来组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东关狮子会”起初叫“东关故事会”,以“双狮舞”为主打节目,另外还配有“竹马”、“二鬼绊跌”(又叫二鬼摔跤)、“九节鞭”等节目,整场演出大约要三四个小时。

其中“双狮舞”共分:“玩灯”(灯,又叫绣球,夜晚可亮),“耍棍”、“狮子吃碟子”等三部分组成;“狮子吃碟子”是整个舞蹈的精彩之处,罗汉宴请宾客,桌子上摆放十六个分别装有鲜美菜肴点心的碟子,狮子偷吃罗汉去护,整个舞蹈围绕着一偷一护展开表演,狮子每吃一盘点,就地翻滚,连续数次,直到桌子上的菜肴盘点全部吞完。

罗汉大怒,手执神禅训斥狮子,狮子自觉惭愧,又将菜肴原封不动一一吐回。

这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演中,十六个盘点在狮子腹中不翻不烂,原样吐回,十分精采,表演中,狮子与罗汉撒娇、咬耳朵、啃脚,用屁股撅罗汉,罗汉则用神禅撬嘴,掐脖子、捶背、揉胸等一番嬉戏,妙趣横生,令观众捧腹大笑。

特别是到了晚上玩耍时,双狮两眼发光,随着舞步,伴着鼓点,一明一暗,神吃妙吐之后,还能吐出带火的莲花灯,让人观后拍手叫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