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报道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通讯报道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通讯报道工作,对于弘扬典型,激发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顺利贯彻落实,意义重大,是一项非常光荣的任务。
总结报道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我概括为“六多”。
一、多学习,提高思想境界和知识水平
搞好通讯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业余的。
即使业余,就免不了吃苦。
尤其搞文字工作,许多人都说,麻烦得很。
的却,我们都不是专家,也不把它当饭碗,就说有一点稿费,也少得可怜。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两点,一个是爱好,一个是工作需要。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的境界,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既然是爱好,也是工作需要,那么就有个如何提高的问题,也就如何使其形成能够更好地填补生活空白、丰富人生内涵、推动工作发展。
我觉得,首先需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学习,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优秀思想文化不断净化、丰富、武装我们的头脑,不断加固我们思想的堤坝,才能不断提高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是干好一切工作的思想保证。
对通讯报道来说,也是提高报道思想纯洁度的有力保证。
同时,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报道质量,多出好的、有影响的报道精品。
不提高,老师在一个水平上,就很容易产生乏味感,容易失去信心。
不放弃学习,读书、报道、动笔,越写越觉得知识浮浅,越写越觉得思想浅薄。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是很难自觉其无知和浮浅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不吃梨就不知道梨的味道一样。
二、多留心,扩宽新闻线索渠道
应该说新闻线索时时有、处处有,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层出不穷,需要弘扬、亟待报道的典型时时涌现,能不能捕捉到新闻线索,关键要看我们留不留心,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有没有没新闻敏感性。
这种敏感性是要在长时间的新闻写作中累积。
只有对当前事件的新闻性作出比较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决定并取舍其报道与否,才能提高报道的命中率和报道效应。
三、多采访,扩展新闻线索渠道
搞新闻,坐等的产量是不会太高的,质量也不会太高。
只有多采访,避开正面,深入到生活的背面去,多接触采访对象的吃喝拉撒,居住行止,才能在看似平凡而普通的人物身上挖掘出不平常的东西,写出来的报道才可能真实、生动、感人,具有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也会在深入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觉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这种潜在的力量是增强我们报道的责任感,提高我们写作水品的催化剂。
四、多总结,提高报道技巧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分析、比较、优选、提高的过程,不总结,很难提高,至少提高得很慢。
对于通讯员,要提高报道质量和上稿率,不仅需要定期总结,更重要的是要随时总结,
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看自己发了的稿件为什么发了,没发的稿件为什么没法;看他人在报上发了的稿子比自己的有什么优点。
特别是题目的拟定,在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题目,就像画龙点睛,编辑和读者一看,既清新醒目,又一目了然,一看题目,就对文章的大体内容有了基础的了解,这本身就提高了稿件的分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题目好了就行,而是说题目很重要,正所谓拟出一个好题目,等于作好了半篇文章。
五、多修改,提高文字表达修养
不管干什么活,要干好,精雕细刻恐怕是少不了的。
写稿子尤其是这样,修改是很重要的一关。
谁都保不准一次写成的稿子没有差错,特别是新闻稿件,有的是口气大了,有的是文字表达欠妥,有的是空话废话太多,有的是标点不正确。
特别是错别字和一些重要数据出现错误,尤其是报道的大忌,稍有不慎,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厌其烦的虚心进行修改。
这是任何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哪怕是大师,都不能偷懒的一件重要事情。
六、多投稿,增强自荐意识
一个通讯报道工作者,要想提高上稿量,除了要不断提高稿件质量,恐怕就得多投稿了。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写不写是你自己的事,发不发是人编辑的事,你不写,编辑也爱莫能助。
对于初稿报道的朋友,很多人热情很高,但也有很多人禁不住石沉大海的痛楚,于是泄气的不少。
其实,这种体验对每一个搞过报道的人来说都是有过的。
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越应该坚持,要把自己的稿件一次次送到编辑面前,让稿件向编辑去推荐我们。
写得多了,稿件的质量自然会提高,编辑对我们也自然会熟悉起来,甚至我们的稿件产生亲切感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