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PPT课件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PPT课件
N2O
自然源:包括海洋以及温带、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 人为源:农田生态系统、生物质燃烧和化石燃烧、己二酸以及硝 酸的生产过程 汇:在平流层被光解成NOx,进而转化成硝酸或硝酸盐而通过 干、湿沉降过程被清除出大气
HFCs(氢氟碳化物)
源:工业生产 汇:对流层与OH反应以及在平流层光化分解
二.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石化燃料燃烧,大气中的CO2浓 度上升了约70/cm3· m-3。1995年全球CO2总排放量为 220/亿t。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多的前15个国家见表2。 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耗的总格局不会出现根本性 的变化,人类将继续以石化燃料作为主要能源。同时随 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大增长, CO2浓度会继续增长,达到工业革命以前水平的10倍左 右。
CH4
人为源:天然气泄漏、石油煤矿开采及其他生产活动,热带 生 物质燃烧、反刍动物、城市垃圾处理场、稻田等。 自然源:天然沼泽、湿地、河流湖泊、海洋、热带森林、苔 原、白蚁等。
汇:(1)在对流层大气中与OH反应而被氧化掉,约445Tg/a (360~530Tg/a); (2)一部分CH4输送到平流层,在那儿发生光解和被OH、 Cl和O(1D)等氧化,约40Tg/a(32~48Tg/a); (3)被土壤吸收,约30Tg/a(15~45Tg/a)。
CO2
源:植物呼吸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化石燃料 燃烧(全世界每年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 到大气中的CO2总量折合成碳大约是6Gt;每年由于土地利 用变化和森林被破坏释放约1 .5Gt碳。) 汇:植物光合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每年 3.7Gt碳被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CH4 大气CH4浓度变化监测始于1978年,当时浓度为 1510×10-9,经过20多年的增长,1998年浓度已达约 1730×10-9(表1)。70年代晚期CH4浓度增长速率约 20×10-9/a,80年代下降至9×10-9~13×10-9/a。 1984~1996年间CH4浓度的增长速率出现了连续下降 趋势,1984年的增长量还达到14×10-9/a,到1996年已 经下降为3×10-9/a。这一逐步减少的增长速率反映了相 对于CH4在大气中的存留年限来说,CH4浓度变化已经 接近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如果全球甲烷的源与OH浓度 继续保持稳定,则可能出现CH4浓度从现在的1730×10-9 到1800×10-9的缓慢增加,从而基本上不影响甲烷对温室 效应的贡献。
温室气体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 、 臭氧(O3)和氟氯烷烃(CFCs)等可以使太阳辐射的短波几乎 无衰减地通过,但对地球的长波辐射的波段却有很强的吸 收能力,这些气体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地球红外辐射线的谱带范围为7000-18000 nm,二氧化碳吸收辐射线的范围为12500-17000nm, 透射到大气中的红外辐射约70-90%都是7000-13000nm 范围内,所以二氧化碳对吸收红外辐射起了主要作用 , 其它具有温室效应的痕量气体也可吸收部分红外辐射 。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一 .
温室效应基本知识介绍 二. 温室效应的影响及危害 三.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四. 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与对策
一.
温室效应基本知识介绍
温室效应的含义
地球大气层中的CO2和水蒸气等允许部分太阳辐射(短 波辐射)透过并达到地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同时, 由于CO2和H2O分子可以产生分子偶极矩改变的振动, 故能吸收太阳和地球表面发出波长在2000nm以上的长 波辐射,仅让很少的一部分热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由 于大气吸收的辐射热量多于散失的,最终导致地球和外 层空间保持某种热量平衡,使地球维持相对稳定的气温, 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
大气对地表辐射的吸收
地表辐射主要集中在 λ=10μm 数量级的红外波段内。从右图 可以看出,大气中的 CO2 和水 汽等恰好是这波段的强吸收体。 只需 2m厚一层含 0.03% CO2 的大气,就可以将λ=15μm 的 全部红外辐射吸收掉。对于 18μm以上和 8.5 μm以下的辐 射,水汽是最主要的吸收体。 在8.5-12μm 之间,有一个可 让大部分地球辐射通过的“窗 口”。
工业化以来的大约200年间,大气N2O浓度增长了大约 15%,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90年代,浓度从 275×10-9上升到312×10-9左右(表1)。1750~1950年 间大气N2O的增加速率较缓慢,而最近40多年来则呈急 剧上升趋势,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早期增长速率约 0.8×10-9/a,尽管1993年下降至0.5×10-9/a,但目前仍 以每年0.25%的速率增加。 含氯氟烃(CFCs)是人工合成物,主要包括CFC-11、 CF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2等,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它们在大气中的浓 度由30多年前的0增加到目前的约1×10-9。随着各国逐 渐禁止使用这些物质,它们的浓度会逐渐下降。
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危害
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及增长趋势
CO2 从1959年到1998年,大气CO2浓度从315.83×10 6(体积含量,下同),增加到366.7×10-6,增加了 16.1%(表1)。大气CO2浓度与工业CO2排放量之间有近 似的比例关系,1959~1979年间这一关系非常明显。 20世纪80年代大气CO2浓度以1.5×10-6/a的速率高速增 加,1988年以后增加速率明显下降,但1993年以后增 长速率又恢复到80年代的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 1997~1998年度的增加速率2.9×10-6/a是有记录以来 最大的一次。
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温室气体的源是指温室气体成分从地球表面进入大气 (如地面燃烧过程向大气中排放CO2)或者在大气中由 其他物种经化学过程转化为某种气体成分(如大气中的 CO被氧化成CO2,对于CO2来说也叫源)。 温室气体的汇则是指一种温室气体移出大气到达地面或 逃逸到外部空间(如大气CO2被地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或者是在大气中经化学过程不可逆转地转化为其他物种 成分(如N2O在大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即只有在一定 波长的光的照射下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而转化NOx, 对N2O就构成了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