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公共事业
1.公共事业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2.特点: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性
公共组织
1.类型:政府(狭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2.非政府公共组织特征:非政府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
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的关系
公共事务包括政府工作和公共服务,概念大于公共事业的含义,公共事业是狭义的公共事务。
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不完全的消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事业管理
1.基本内涵: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双重内容,即管理客体既包括公共事业,也包括管理主体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自身]
2.公共事业管理要素:①主体:公共组织②客体:非政府公共组织,准公共物品领域③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协调发展,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④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⑤方式:目标、绩效、战略管理⑥方法: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等
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①管理的目标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公共事业管理注重公共效益和提高公众生活质量②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企业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权力实质是公共权力③管理手段不同,企业管理可以将指标量化处理(如顾客满意度),奖优罚劣,公共管理则更多需要运用法律的、规制的、政策的手段④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企业围绕经济效益寻找提高管理绩效的参照系,确定绩效管理的标准数值,公共事业管理的标准往往不容易确定,无法设定刚性指标。
4.公共事业管理区别于行政管理:①管理主体不同:行政管理主体是政府机关(具有决策职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是政府、事业单位、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公共组织(主要是执行和服务)②管理对象不同:行政管理的客体包括了所有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事务以及一部分经济事务,主要涉及科教文卫体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社会事务③管理方法不同:行政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式是行政方式和法律方式,有强制力,公共事业管理则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更多的使用社会化的方法④管理主体的财政地位不同:行政管理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非政府组织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①管理范围不同,公共管理是广义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②对象不同,公共管理与政府职能、宏观调控、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连,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主要是狭义的公共事务,主要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相连③手段不同,公共事业管理是刚性与柔性手段的并用,但在具体管理环节中柔性手段占主导地位,公共管理二者都得到广泛应用。
6.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①有利于整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②有助于促进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③有利于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⑤有利于促进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形成。
第二章 公共管理事业的主体
政府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存在市场失灵
市场体制的优势与市场失灵
1.优势:信息传递的效率,激发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力,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
2.市场失灵:①市场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②市场自己无法纠正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损害,但却不为此给予他人补偿或给予的补偿不能抵偿所造成的损害。如工厂排污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③市场无法消除垄断④市场自身无法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⑤市场机制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
政府管理的优势和局限
1.优势:①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②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③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④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⑤促进和和保障社会公平⑥应付紧急事件
2.政府失灵:①公共政策失效②政府组织存在低效率③存在寻租及腐败
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①非政府性公共事务扩大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②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律化规范化趋势决定了公公事业管理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③市场失灵也决定了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④公共物品的特性也决定了公公事业管理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
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导
①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法②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③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我国的“民间社会”与西方市民社会
1.相似:都是从政府过度干预状态下逐渐成熟的;都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都代表着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公民生活领域
2.不同:①独立性不同。西方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外的,具有独立的成长发展空间,而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政府的控制是分不开的。②法制完善程度不同。西方公民社会的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的法制,而我国公民社会法律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
非政府组织
1.特征: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组织性
2.作用:促进社会沟通、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促进政府职能转移、促进就业
3.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特点和问题:①独立性差②公信力不足③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④法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⑤能力不足
4.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①明确政府职能边界,规范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②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建设③健全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力度④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
如何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①促进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②回应利益多元化社会建构的需要③服务公共行政的有效开展④推进行政法治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
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
1.公共服务体制的纵向造构:①政府间公共服务事权缺乏明确划分,导致支出责任模糊②政府间财政的划分没有完全对应于事权的需要
2.公共服务体制的横向造构:①公共服务的主体单一,市场和社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还比较有限②基础性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社会性公共服务中,政府是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一方面不利于成本控制,缺乏竞争导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增加了权力寻租的可能性。
3.对社会性公共服务投入不足:①行政管理支出不断增长,导致公共物品方面支出缺失②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还未达到目标。
4.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问题:①地区差异,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②城乡差异,外溢性很强的社会性公共服务之间的城乡差异很显著。
5.公共服务的监管问题:(1)监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方面①目前的规则体系缺乏统一性,不同部门之间、地方和国家法规之间存在矛盾②公共服务质量检测标准滞后③缺乏具体违法行为的针对性规定(2)监管主体方面①很多政府主管部门扮演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者、政策制定者等多重角色②监管主体职能不清,监管主体单一没有形成监管合力等③问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6.完善我国公共服务的建议:①合理划分政府间公共服务事权②采用适度分权的财政体制③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④注重社会公平⑤加强监管。
事业单位
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形成:①是在所有制单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的②是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万能政府”的行政体制基础上建立的③是建立在对公共事业不理性的认识基础上的。
存在问题:①非经济性的事业单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轨道②国家“包办”事业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投入的使用效率③事业单位的行政化使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泯灭了事业单位发展的内生动力,混淆了政府和事业单位各自的职能界限。
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与分类改革: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事业管理体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目标,分类改革、创新模式、健全法制是基本的改革趋势。分类改革,调整事业单位结构,根据不同行业和类型事业单位的公益特点和社会化程度分为行政性、公益性和服务性三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分类转向,整合精简①对目前承担着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明确转变为政府部门②对目前承担的公益性事务较少或以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企业③对中介性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市场中介组织④在保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把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到最少。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①推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职能、责任到人、压缩规模、有效激励)②推进事业单位资金筹集模式改革(科学分类、扩大渠道、灵活多样)③创新法律监管框架,覆盖更多类型的公共物品提供者和公共服务者。
1.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2.特征:①事业单位的性质是社会公益性组织②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其他国有机构③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④事业单位的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⑤事业单位的活动领域主要是科教文卫等。
3.类型:①行政支持类(监管、资质认证、执法监管等,如金融监管机构)②社会公益类(根据社会共同需要提供普遍服务和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③生产经营类(面向社会群体的专业性服务,如职业培训机构)
4.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1)政事关系的认识演进,政事关系一体化是传统事业单位体制的基本特征。①政事关系是政府与社会基层单位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②政事关系是政府公共行政与社会事业事务两个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③政事关系是政府事业职能的“决策与执行”关系。(2)服务型政府架构下的政事关系定位①政府机关负责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负责生产公共服务②政府机关以行政方式(组织与管理)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以直接生产、直接服务方式履行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职能。
社会团体
1.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特征:非政府性、自愿性、共同性、非营利性、自我约束性
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的区别
①组织目的不同,社会团体的组成目的是为了实现会员共同意愿,事业单位举办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②组织的经费来源不同,社会团体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与社会捐助,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③组织的经营性质不同,社会团体只能从事非营利性活动,事业单位从事的活动既可以是营利的也可以是非营利的④登记、管理机关不同,社会团体是由登记管理机关(民政局)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单位业务管理,事业单位则不同,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民办非企业单位
1.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2.特征:民间性、非营利性、社会性、独立性、实体性
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