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2016年12月25日星期日)第一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1cm=1×10^(-2)m 1mm=1×10^(-3)m 1μm=1×10^(-6)m 1nm=1×10^(-9)m。
2.长度的测量: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3.长度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4.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就是秒(second),符号就是s。
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5.时间的计时仪器:古代日晷rì guǐ、沙漏;现代就是用停表。
6.误差: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她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与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就是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7.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简称SI。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
2.运动的形式:机械运动,分子、原子运动,电磁运动等。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
3.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就是静止的。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4.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就是相对的。
5.物理实验方法:一、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与分析解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就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与气体都就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就是桌子传来而不就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接着的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给予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二、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就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与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与理解、三、转换法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与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四、类比法类比法就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与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瞧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就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五、图象法图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六、理想化方法理想化方法就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与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与理想化实验、理想化模型就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就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就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多或少的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此时的形变忽略不计,这里我们就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velocity[vəˈlɒsəti])。
v=s/t,速度的单位就是米每秒,符号就是m/s。
速度的单位由长度与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uniform rectili near [ˈju:nɪfɔ:m] [ˌrektɪˈlɪniə(r)])。
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就是研究其她运动的基础。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1.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
第二章声现象(2016年12月26日星期一)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vaɪˈbreɪʃn])产生的。
2.声音的记录: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机械唱片机的原理: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间重现出来。
3.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4.声音的传播2:声音的传播需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气体、固体,也可以就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150C时空气中的声速就是340m/s。
一般情况下声速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逐渐变大。
6.声音的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与回声,但就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秦效果更好。
7.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第二节声音特性1.音调:我们接触到的声音,有的听起来音调高(pitch),有的听起来音调低。
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频率: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frequency[ˈfri:kwənsi)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则音调就高,频率低则音调就低。
3.声波:高音调的波形更密集一些,声音的频率就高;低音调的波形比较稀疏,声音的频率较低。
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20000Hz。
超过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supersonic wave);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
4.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
5.振幅: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amplitude[ˈæmplɪtju:d]),物体振动得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6.音色: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
但就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与响度相同,我们还就是能够分辨出它们的不同。
这表明声音中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十分重要的,它就就是音色(musical)。
不同发声体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第三节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与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蝙蝠采用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采用这个原理制成的超声导盲仪可以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倒车雷达;医生用的B型超声波诊断仪;2.声与能量:声波也就是一种波动,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民用洗涤,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振动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
医用医疗,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结石会被击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被排出体外。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的声音叫噪声(noise)。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就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与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与噪声的危害:人们以分贝(decibel[ˈdesɪbel])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就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分贝就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与学习。
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与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2.控制噪声: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