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安塞腰鼓》学案(答案不全)(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安塞腰鼓》学案(答案不全)(新版)新人教版

17.安塞腰鼓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戛.然而止()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叹为观止.(极点)戛然而止.(中止)歌喉遽.发(急速骤然)B.周匝.数遍(环绕)余音绕.梁(环绕)三日不绝.(连续)C.俯拾即.是(连)雍.容博大(文雅大方)时过境迁.(易)D.蓦.然(默~地)羁.绊(束缚)冗.杂(繁荣)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2)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钱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3)多水的江南时易碎的玻璃,在哪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5.仿照下面所给的例子填写词语。

例:茂腾腾咝溜溜风萧萧红黄绿白黑灰6.按要求改写句子。

(1)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改为肯定句)(2)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又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改一般陈述句)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A.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B.好一个痛快的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C.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二)整体感知1.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

2、本文作者歌颂了什么?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B.歌颂了北方人较南方人的优势所在。

C.歌颂了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D.歌颂了一种阳刚之美。

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

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2、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

动静结合,互为衬托。

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3、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元素有哪些?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4、请赏析主体部分的精彩句段,自选角度批注赏析。

如:(1)修辞角度。

(2)句式多变:A、①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②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__句更好些,因为:B、①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

__句更好些,因为:(3)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怎样一副情景?请把心目中这个情景写下来。

(4)课文为什么么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的声音?(5)怎样来理解“他们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二)展示交流1、朗读展示。

(小支架:注意感情、节奏的把握。

)2、研读赏析的问题,根据学生思考的情况设计课堂,展示点拨。

3、写作收获自主小结。

4、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

“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三、自我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你,烧灼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文段运用____和 ____的修辞手法宣泄年轻热烈的生命激情,营造安塞腰鼓“____”“____”和“____”。

2.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于“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3.“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还是写动?为什么?4.“但是:”和“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效果?四、拓展延伸(一)课外链接,直接中考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几个省、市、自治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

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

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院深寺的暮鼓晨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 的恢宏气势,展现出______ 的艺术形成和_______的文化内涵。

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

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少数民族。

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在这些地方保留下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

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宏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西部地区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

1.第一段从 _____、行政区域、______、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2.第二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下列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入第4段横线处。

A.精美绝伦B.博大精深C.兼收并蓄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

5.依照下面句式,以四季特征为内容,仿写语句。

例句:少年纯真,青年激烈,中年沉稳,老年庄严,各阶级的不同特征,连缀起绚烂的人生。

(二)实践运用1、积累课文的精彩句段,并选择喜欢的内容赏析,完成读书笔记。

2、仿写练习: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17.安塞腰鼓自我检测1.比喻排比壮阔豪放火烈2.反衬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震撼力。

3.以动衬静,以这一声“鸡啼”更加衬托出了世界的寂,从而表现出了安塞腰鼓的震撼之势。

4.引人注意,表现了腰鼓人由静而动的急转之态。

拓展延伸1.地理位置土地面积2.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史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3.C A B4.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