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社会学-第二版 (18)[27页]
法社会学-第二版 (18)[27页]
二、合法性问题
合法性问题与法制系统的权威有关,法制系统,是指 由法庭、警察、法官、律师以及其他法律机构和一系 列法律条文及程序构成的制度系统,法制系统在调节 社会关系、解决纠纷冲突、执行财物或资源的分配、 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正是由于法律实践中可能存在这两种悖论问题,所以, 在考察居民服从法律的程度时,就需在探讨合法性问 题时,通常有一个基本假定,即认为人们对正当的、 合理的法律是支持的和愿意遵守的。按照这一假定, 人们服从法律的程度也就取决于法律规则或规范的合 法性。在经验研究中,考察合法性问题是通过向被调 查者询问他们遵守和违反某些法律规则的频率。
作为法律意识的一种,法律信仰并非是普遍的,而是部分 居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识。对于这些居民来说,他们相信法 律,同时也敬畏法律,将法律原则当做神圣的规范而加以 服从。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五、法律思维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为个人是如何与所处
的法律世界发生联系,又是如何评价和判断法律原则 和标准,以及如何认识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这些问 题也就涉及个人对法律认知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问题, 即个人法律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程序正义通常与实质正义相对应,实质正义是指法律作用 的结果必须符合正当的、合理的目标。一般来说,程序正 义与实质正义是相互一致的关系,即只要程序符合正义的 原则,就有利于实质正义的实现;但是,在有些情况下, 这两者是不完全一致的。因而也就导致在法制实践中出现 对两者可能有所偏重的现象。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法律秩序的建构,人们对法律原则的服从,不仅是理性选 择的结果,而且也包含人们在情感上对法律的信仰和支持。 至于法律信仰的内涵,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律信仰 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 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 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法社会学(第二版)
主编朱景文 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冉井富 朱景文 陆益龙 胡水君 郭晓飞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篇 法律对社会作用研究
第十九章居民的守法意识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守法意识的构成要素
守法意识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不是指居民 有意识地去遵守某个或某些具体法律或条例,因 此,守法意识的结构也是一种理论抽象,它包括 宏观法律系统的因素、微观个体观念因素和宏观 与微观相互作用因素。
法律之所以被当做社会化的工具,是因为法律提供了类似 于道德性的行为规范和角色预期,同时也提供了秩序建构 的机制。个人在与法律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学到和 掌握了遵守规范和维护秩序的意识。
法律社会化通过对社会互动中角色预期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权利和责任相互性以及合法性的 推理能力,从而促进了人们与法律系统进行有效的互动。
所谓法律思维,是指“一种用来诠释、界定和决定角 色与规则、权力和责任的概念架构。思维的不同层次 可以描述成分析问题和调节人际关系之方式的不断重 整”。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法律思维概念的提出,突出了个人对法律认知的独特 性和重要性,强调了个体认知发展和外在宣传控制力 量的相互性。法律思维反映了人们法律意识发展的相 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人们对法律的认知, 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法律思维水平或层次的发展 和提高,不仅受个人对权利与责任的相互性以及正义 原则的理解水平的制约,而且受到法律教育所提供的 法律知识和推理能力的影响。
法律思维影响着个人与法律的关系,因为在人们的法 律意识中,总有一种相对固定的推理模式,这种模式 总会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而个人法律思维的层次或模 式,又是社会化的产物。所以,如何促进法律思维发 展的问题也就涉及法律社会化的问题。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六、法律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会思考和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化 的核心内容就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所谓自 我认知,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角色和社会位置以及他人或社 会对自己行动期望的认识和理解,自我意识正是以自我认 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 识是进行正常社会互动的条件,也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基础。
不论法律心理所指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因素,它对个 体与法律相关行为的作用都表现为一种行动的倾向性。 也就是说,具有某种法律心理的个体,就具有该种行 动的倾向性,个体作出这种选择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四、法律信仰
当守法行为被理解为居民对法律原则和规范的遵从或服从 时,人们由此联想到了宗教信仰行为与宗教秩序的建构, 于是,守法意识的讨论便与法律信仰联系了起来。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一、程序正义
居民之所以遵守或违反法律规则,是因为这些行为选择能 够达到效用最大化。在理性主义法律倡导者看来,法律所 追求的目标,关键在于法律程序的设置是否合理,而不在 于个体行动者的态度和观念,因为每个行动者都会按照理 性选择的原则来行动。
程序正义是指法律在被用来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社会 关系时,其方法和过程具有内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也就 是方法和过程对于所要调节的目标是正义的。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居民守法原因论
一、工具主义视角 工具主义论认为,法律权威的工具性控制功
能和威慑力量是个人服从或遵守法律的动因。法 律系统通过提供惩罚和奖励机制,使得人们能够 从遵守法律的行为中获得收益,而违反法律则可 能遭受惩罚。趋利避害,追求收益,避免惩罚, 是任何理性人的共性。所以,只要法律系统具有 有效的奖惩控制机制,居民就会自觉遵守法律。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三、法律心理
法律心理是法制意识中的一种特殊构成要素,从某种 意义上说,居民的守法或违法行为都是某种心理驱动 或支配的结果。当我们在讨论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因 素时,实际上是指一种广义的内心世界,它包含各种 复杂的精神意识和无意识成分,所以人们很难把握其 具体内容。
在法理学和法社会学研究中,法律心理也指某种具体 法律意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