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 为提高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发展、交往互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学全过程的各要素,及时地
反馈、调整、优化组合。
[关键词] 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教学有效性的评定唯一标准,
有效教学需要老师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努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学科的价值应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要求老师选择促进多元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策略,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和体质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相应地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较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在这一发展体系中,有效课堂教学不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否则就
破坏这个完整体系的有机统一而失去和谐,影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这就要求老师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与研究及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要素,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
具有多重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实施程序,
如实验导学的实施步骤:设疑质疑——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巩固开拓;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步骤:呈现实例——确认概念——
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行为练习策略的实施步骤:明确课程
的目的、环节和内容——呈现新信息——控制练习时间,通过语言提示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技能、新结构——个别指导——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练习;探究学习的实施步骤:问题的提出——信息搜集——问题处理——法则性的发现,等等。
比如,对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全面而不狭窄、到位而不越位、联系而不加深,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能力的层次性和过程的体验性,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注意教材不同栏目的不同功能和不同教学要求,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出发探求教学策略
选择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
比如,中学化学中,同样是对概念的教学,就可以根据概念的不同属性选择
各种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中“摩尔”这一概念是无法通过实验去观察、去验证的,在此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的教学过程完成:学习“摩尔”这一概念的意义——介绍“摩尔”的含义——分解定义中的深刻内涵——对学生提问,最后总结归纳使用定义时应注意的问题。
而因为“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是可以进行展示,因此采取以
下教学过程为:计算1摩尔几种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计算标准状况下1摩尔几种气体的体积——讨论给出决定物质体积的三要素——分析得出1摩尔不同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而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却大致相同的原因——归纳总结,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对于不同类知识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出发探求教学策略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
故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提供给学生各种机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锻炼。
高中化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提供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知识储备、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断引导学生一起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开展,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学方法的调整改变
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
要改变被动教学方法的现状,就要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教学方式。
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堂教学中学
会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特征,尊重和保证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并据此调整改变教学策略,形成良好的角色转换机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最优化理论,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技能。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避免成为单纯的知识载体和传播知识的工具地位,要形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式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气氛。
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师生之间才会产生情感共鸣,老师才会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思维的活跃与创造、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充分表现。
3.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有效课堂教学,必然需要通过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积极交流,使学生获得课本知识、提高智力水平、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增强体质的一种高效率、全方位的课堂教学。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课堂上就要形成开放生成的观念,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主体性。
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师生之
间有效交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散思维,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合理的解释。
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课堂上,可以选择设计“元素周期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多媒体课件。
从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的“三元素组”,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的“螺旋图”,1864年德国迈尔的“六元素组”,1865年英国纽兰兹的“八音律表”,到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再到现代元素周期表,最后从“稳定岛”假说到元素周期表的远景图,展示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周期律(表)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根
据元素周期律创设性地设计元素周期表。
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一个结论,更是一种经历。
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感悟了理科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参考文献:
[1]田伟.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j].吉林教
育,2006,(z2):48.
[2]毕明生.怎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安庆师范学院学
报,2000,(10):21.
[3]张天宝.试论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5):10.
[4]焦彩珍.王升.主体参与的要义、逻辑起点及其境界[j].甘肃社会科学,2002,(06):4.
[5]周宏.主动参与教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