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人卫版
(一)主要的信号蛋白
1、G蛋白耦联受体 2、G蛋白 3、G蛋白效应器 4、第二信使
(二)主要的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1.受体-G蛋白-AC途径:Gs和Gi家族
2.受体- G蛋白- PLC途径:磷脂酶将二磷酸磷脂酰肌醇水解成 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
? 三、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如生长因 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成纤 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 素)。
膜电位几种状态
? 极 化:安静时存在于膜两 侧的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 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 ? 去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 ? 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膜电位恢复到极化状态。
三、动 作 电 位
? (一)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酪氨酸激酶结合受 体
? (二)鸟甘酸环化酶受体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生物电(bioc-lectricity):是指一切活细胞
无论处于静息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的电 现象。
两种表现形式:安静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受
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二、静 息 电 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是指细胞处于静息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cell)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 胞的基本功能包括细胞的物质跨膜转运功能、 信号转导功能、生物电现象和肌细胞的收缩 功能
本章要求
掌握
1.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的概念、形式和特点; 2.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和转运机制; 3.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4. 动作电位、局部反应的特点; 5.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形式及特点; 6. 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耦联物质。
简称钠泵,也称Na+-K+依赖式ATP 酶 作用: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浓浓度差将细胞内的3个
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2个K+移入膜内,因而保 持了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
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必需 条件;②钠泵将Na+排出细胞将减少水分子进人细胞内, 对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有一定意义;③钠泵活动最重要的 在于它能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进行转运,因而建立起一种势 能贮备。这种势能是细胞内外Na+和K+等顺着浓度差和电 位差移动的能量来源。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糖 类物质。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的基本内容
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
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特点: 1.液态 。 2.脂溶性物质易通过,水溶性物质选择性通过。 细胞膜两侧正常的离子分布: 膜外主要阳离子-Na+、Ca2+ 膜外主要阴离子-Cl-、HCO3- 膜内主要阳离子-K+ 膜内主要阴离子-Pr-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三)主动转运 概念:物质在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1、逆浓度 2、耗能 3、必需要泵蛋白的帮助 对象:水溶性物质
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二者区别: 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 能量 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 能量
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
? 2、化学门控通道:受膜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而开 放,这类化学物质(配体)主要来自细胞外液,如激素、递 质等;
? 3、机械门控通道:当膜的局部受牵拉变形时被激活,如 触觉的神经末梢、听觉的毛细胞等都存在这类通道。
2. 载体介导(via carrier)的跨膜转运(载体运输)
定义: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进行的易化扩散。 对象: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 ①载体蛋白质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 ②饱和现象。 ③竞争性抑制。
(二) 易化扩散
1、定义:水溶性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 的转
运过程。 2、特点:1)顺浓度 2)不耗能 3)必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3、分类
1、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示意图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门控离子通道分为三类:
? 1、电压门控通道:在膜去极化到一定电位时开放,如神 经元上的Ca2+ 通道;
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意义: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静
息
电
位
测
定
B:电极A置于
示
细胞外,电 极B插入细
意
胞内,记录
图
到细胞内外 的电位差
A 电极A与B均置
于细胞外表面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产生条件主要有两 个: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即存在浓度差; 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 单纯扩散
1、概念: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顺浓度梯度的自由转运过 程。
特点:1)顺浓度 2)不耗能 3)不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对象:O2、CO2 2、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
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3、影响扩散量的因素:①浓度差:是物质扩散的动力;②
通透性:通透性愈大,扩散量也愈大。
小板源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 岛素)。 ? 每类都通过各自不同的细胞信号分子完成信号转导。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如神经递质信号转导 递质+膜受体→电压门控通道或机械门控通道 →离子流
动→膜电位变化 →细胞效应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
配体
转导
①受体
受体 - 配体
②G蛋白
激活型G蛋白
③G蛋白效应器 (酶或通道)激活的 G蛋白效应器④第二信使
腺苷酸环化酶 磷脂酶C 磷脂酸二酯酶 Ca2+ 或 K通 道
第二信使 浓度↑或↓
cAMP IP3 CA2+ DG
cGMP
⑤依赖于第二信使的 酶或通道
激活或抑制
由膜受体-G-蛋白-膜效应器酶组成的 跨膜信号传递系统和第二信使类物质的生成
原 发 性
主 动 转 运 示 意
图
继 发 性 主 动 转 运
(四)入 胞 和 出 胞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分为三类: ? ①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如神经递质); ? ②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如激素的信号转导); ? ③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如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