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ppt课件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29-41岁)
辗转出仕时期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 29岁,为江州祭酒,“自解归”;召为主薄不
就 35岁,入桓玄幕府;后归家居母丧。 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41岁,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 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 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 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 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 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一、生活道路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
➢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 情”
➢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 贫”
➢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 于当年”
➢ “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 颜”
有诗125首,赋文11篇。
诗歌分类:
教材分为五类:田园、咏怀、咏史、 行役、赠答。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 明
➢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 ➢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和郭主簿》 、《归园田 居》(野外罕人事)、《移 居》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 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 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隐居终老时期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 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 生。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 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 “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尝一 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不忍,而 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 不计其后之累也。
“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 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 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 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 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 亲故多劝余为长 吏 …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 未定,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 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 ,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 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一)描绘田园风光的 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 心境。如《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饮 酒》(结庐在人境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 。 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
色的白描之中 。 用词的精确,对仗的工整,又体现出平淡
中见功力的诗人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CrystalGraphics PowerPlugs
Transitions I
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 悟。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 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此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
❖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 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 中蔬”
❖(二)热爱农业劳动,强调 劳动意义。《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庚 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 稻》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 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 端。”农业劳动的意义。
❖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 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三)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 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与魏居士书》,见赵殿成《王右丞集笺
注》卷十八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 期和后期。
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隐逸生活,追 求精神自由。
后期走向归隐 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
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一)坚守“固穷”的思 想
不失气节和人格
“固穷”是以儒家 所倡导的个人品德 和节操为思想基石 的。
“猛志逸四海”、 “有志不获骋”、 “猛志固常在”
(二)崇尚“自然”的思想 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 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 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 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 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 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 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味其 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 陶征士、陶靖节、靖节先生、陶彭泽
陶渊明毕生走过三个时期,界线分明: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 中晚年的隐居终老时期。
钟爱丘山与游好六经(29 岁之前)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出身望族,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