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安全评价复习资料

最新安全评价复习资料

安全评价复习资料安全评价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论P1 危险评价的定义:危险评价,又称安全评价或风险评价,是对系统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危险评价是安全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预防事故的具体极限。

常用的危险评价的方法有定性评价方法、指数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和半定量评价方法等。

定性评价方法的定义: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的评价。

属于这类的危险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

指数的采用,避免了事故概率及其后果难以确定的困难,评价指数值的两个因素是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

P2 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的定义:概率风险评价方法是根据零部件或子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求取整个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

P3 我国主要的几种安全分析评价方法是: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件数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作业环境危险评价方法。

P4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依靠经验判断,不同类型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

P5 如何应用概率风险评价:概率风险评价通常采用被评价对象可能导致单位时间(每年)的死亡率来表达个人风险,单位时间(每年)死亡人数概率来表达社会风险。

P12 危险评价的内容(简答题):1 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预先评价2 在役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险评价3 退役系统或有害废弃物的危险评价4 化学物质的危险评价5 系统安全管理绩效评价P13 危险评价的目的:(简述题)是帮助企业系统地了解生产作业活动的各个方面,以确定什么会造成伤害,危险源是否能被消除,如果不能消除则应采取何种预防性或保护性措施。

危险评价以信息量丰富、合理、结构化的方式对如何管理危险做出决策。

P14 危险评价的程序(重点)1 资料收集;2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3 划分评价单元,选取评价方法进行评价;4 提出降低或控制风险的安全对策措施。

第二章危险因素及其辨识方法P16 危险及危险因素(名词解释):危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因素是指能使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能量在受控的情况下做有用功,一旦失控,能量就会做破坏功。

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主要生理机能和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P17 所有的伤害事故的产生原因(简答题):1 有机体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能量2 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

失控也是一类危险因素或危害因素,主要体现在故障(或缺陷)、人的失误和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等方面,并且可以相互影响。

P19 七类重大危险源(笔记):1 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罐;2 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3 具有燃烧爆炸物质的生产场所;4 危险建筑物;5 压力容器;6 压力管道;7 锅炉。

P23 危险辨识的原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P24 危险辨识的定义(名词解释):危险辨识就是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

危险辨识的任务:一是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二是为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

事故后果的三个类型:对人的伤害;对环境的破坏;财产损失。

P32 头脑风暴法(填空题):即如果—怎么办重大事故的特征:伤亡人数众多、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

P33 重大危险源的种类: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

危险物质的分类:爆炸性物质、易燃性物质、活性化学物质、有毒物质。

P36 危险辨识的注意事项(简答题或论述题)(1)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的分布:得出系统中存在哪些危险与危害因素及其分布情况的综合资料。

(2)伤害(危害)方式和途径:1 伤害(危害)方式,是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身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

2 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

3 主要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4 重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第三章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P38 LEC的取值D=LECD——作业条件下危险性的大小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第四章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P43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的评价目的:1 客观地量化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预期损失;2 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3 向管理部门通报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性。

P47 评价程序(12个步骤)1 确定单元;2 求取单元内的物质系数MF;3 计算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4 计算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5 确定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6 求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I);7 计算暴露面积,确定火灾、爆炸影响范围;8 确定危害系数;9 计算最大可能财产损失MPPD;10确定实际MPPD;11确定MPDO;12计算停产损失BI。

工艺单元的重要参数:1 物质的潜在化学能(物质系数);2 工艺单元中危险物质的数量;3 资金密度;4 操作压力与操作温度;5 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历史资料;6 对装置操作其关键作用的设备。

P50 烟雾:它类似于处于闪点之上的易燃蒸气或可燃蒸气。

它具有易燃气体—空气混合物得一些特性。

对液滴直径小于0.01mm的悬浮体来说,次悬浮物的爆炸下限几乎与环境温度下该物质在其闪点的爆炸下限相同。

P65 火灾爆炸的破坏类型(简答题):1 冲击波或燃爆;2 初始泄露引起的火灾暴露;3 容器爆炸引起的对管道与设备的撞击;4 引起二次事故——其他可燃物的释放。

P71 暴露半径的定义:暴露半径表明了生产装置危险区域的平面分布,它是一个以{工艺设备的关键部位}为中心,以暴露半径为半径的圆。

第五章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P105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名词解释):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得单元。

危险性的定义: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严重度的乘积。

P107 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四个参数(填空题):1 毒性等级;2 物质的状态;3 气味;4 重度。

P113 遇水燃烧物质(名词解释):把产生的气体可以自燃发火或产生的气体靠近小火焰可以发火或1kg试样产生可燃性气体最大量为0.12m3/h以上的均作为遇水燃烧物质。

P122 危险物与伤害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预先判别的原则——最大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P124 冲击波伤害—破坏准则:超压准则、冲量准则、压力—冲量准则。

P129 热辐射对人员的影响:热辐射对人员的影响不但与热辐射强度、持续时间有关,还与人的年龄、性别、皮肤暴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等有关。

烧伤程度的判定:如果皮肤外表皮下h深处的温度高于人体体温9℃,则h<0.12mm,一度烧伤;0.12mm≤h<2mm,二度烧伤;h≥2mm,三度烧伤。

P135 各种等级的毒物泄露伤害区呈纺锥形。

P138 设备的布置条件:1 工艺生产装置内的露天设施、贮罐、建筑物等按生产流程集中联合布置;2 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在装置内的边缘,其中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布置在一端;3 生产装置的辅助设施及建筑物布置在安全和便于管理的地方;4 设有真空系统的泵房,真空罐设在泵房外;5 有明火设备生产装置的布置,远离可能泄漏可燃气体的工艺设备及贮罐,且设置在可燃气体设备、建筑物、构筑物的侧风向或上风向。

P142 危险源安全管理评价(重点):1 安全生产责任制;2 安全生产教育;3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4 安全生产检查;5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6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7 事故统计分析;8 危险源评价与整改;9 应急计划与措施;10消防安全管理。

P151 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分级:1 一级重大危险源由国家级安全管理部门直接监控;2 二级重大危险源由省和直辖市政府安全管理机构监控;3 三级重大危险源由县、市政府安全管理机构监控;4 四级重大危险源由企业重点管理控制和管理。

P154 蒸汽云破坏半径的计算过程第六章重大事故后果分析方法P172 滞后起火的定义:可燃气体泄出后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蒸气云团,并随风漂移,遇火源发生爆燃或爆炸,能引起较大范围的破坏。

P183 火焰高度热辐射量的计算方法(计算题)P189 冲击波超压的伤害—破坏作用(简述题)P191 压力容器爆炸时对目标的伤害/破坏作用计算步骤(论述题或计算题)1 计算出E;2 将爆破能量q换算成TNT当量q;3 求出爆炸的模拟比α;4 求出在1000kgTNT爆炸试验中的相当距离R;5 查表找出超压ΔP;6 根据超压值,找出对人员和建筑物的伤害—破坏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