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事故分析追查管理制度
由于使用、维修、管理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设备非正常损坏的统称为机械事故。
一、按损失价值大小程度划分标准
1、一般事故:设备直接经济损失为2000-20000元,或因损坏造成停工7-14天。
2、较大事故:设备直接经济损失为20001-50000元,或因损坏造成停工15-30天。
3、重大事故:设备直接经济损失为50001以上,或因损坏造成停工31天以上。
4、非责任事故:指事前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行为。
5、设备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虽不属上述规定,但事故性质恶劣,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也可定为重大设备事故或特大设备事故。
二、按发生事故的原因和性质划分标准
(一)责任事故
1、操作不当:工作前检查不周、操作不当或误操作,工作粗心大意、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盲目开快车或超速、超载等所造成的事故。
2、维护保养不善:不按规定进行保养、润滑不良、调整
不当、紧固不牢或安全装置失灵所造成的事故。
3、施工措施不力:施工作业条件恶劣妨碍设备正常作业,又未采取有效的施工组织、技术措施,不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盲目进行作业等所造成的事故。
4、修理质量不良:修理质量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事故。
5、管理不严:设备技术状况不良,带病运行,而事先又未经科学分析,做出技术鉴定和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的事故。
6、违反纪律:未经培训人员操作、学员擅自独立操作,操作者擅离工作岗位等所造成的事故。
7、指挥失误:违章指挥或指挥失误所造成的事故。
(二)非责任事故
1、凡因自然灾害或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而引起的事故。
2、凡因设计、制造等先天缺陷,而又无法预防和补救所造成的事故。
三、设备事故的范围
1、仅设备遭到不正常破坏的单纯机械备事故。
2、由于设备发生事故引起人身伤亡的事故。
3、由于设备发生事故引起其它性质的灾害,如火灾、停工、停电等。
4、由于设备原因(设备本身不一定受到损害)而引起的人身伤亡或职业病以及环境污染等。
四、事故处理原则
1、事故发生后应先抢救受伤人员,保护事故现场,以利于事故的分析处理。
2、各类事故发生后,都应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任何人不得隐瞒实情,弄虚作假。
3、严格执行“四不放过”原则。
五、事故处理程序
1、一般事故由工程处安监、技术、设备管理部门调查处理,并填写《设备事故报告》,由设备管理部门备案。
2、较大事故由公司安监、技术、设备管理部门调查处理,由设备管理部门填写《设备事故报告》并备案。
3、重大事故由公司设备管理部门按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按上级要求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六、设备事故责任
1、设备事故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领导责任。
2、责任划分
无作业指导书或作业指导书未经技术交底就安排作业,谁安排,谁负主要责任。
作业措施不当,措施审批者负主要责任,编制者负直接责任。
违章指挥,指挥者负主要责任。
设备维修、保养不到位,安全设施不全,带病运行,对检查出的问题整改不力,由设备管理部门负主要责任,使用部门负直接责任。
3、下列情况造成设备事故者,既负主要责任,又负直接责任:
不按技术交底作业,违章操作;
工作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各种失职;
擅自拆除、毁坏、挪用、解除安全装置。
七、设备事故处罚
1、一般设备事故视责任大小分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给予500~1000元的处罚。
2、较大设备事故视责任大小分别给予行政记过处分、给予1000~5000元的处罚。
3、重大设备事故视责任大小与责任性质给予有关责任者留厂察看的行政处分、给予2000~10000元的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4、其它处罚执行公司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