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标准: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音节(元音占优势)、声调(音乐性)词汇—数量丰富语法—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音声母:双唇音(b\p\m)齿唇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根音(g\k\h)韵母:开口呼(a\o\e)齐齿呼(i)合口呼(u)撮口呼(Ü)双声、叠韵音变:轻声、变调(如“一”)、啊的音变(i\Ü-ya,u\ao\iao-wa,n-na,ng\nga-a,其余不变)、儿化文字汉字的字体:甲骨文、金文、小篆(汉字的第一次规范)、隶书(进一步符号化)、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特点:1)表意性文字2)字形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3)平面型文字4)不实行分词连写汉字的结构方式:六书象形(火首贝燕禾门)独体字造字方法指事(上三本至亦刃)会意(从北兵看益寒友匠烦休)合体字形声(江问郊霖翅)用字方法假借:本无其字,借用已有的音近或音同的汉字来表示(自莫)转注:一对同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注释外部结构:结构单位(笔画、部件-偏旁和部首)和结构关系词汇语素:一般一个音节都是一个语素,但一个语素不一定是一个音节。

另:儿化音是一个音节写成两个汉字即两个语素语素的分类: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连绵词(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鹌鹑、蝙蝠)多音节语素基本是音译外来词-巧克力自由语素:能独立成词,也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定位语素:一个语素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有一定的位置(第-第一、阿-阿爸\头-锄头、子-包子)在构词中常具有类化作用(化、性),有的还带有词汇意义(阿-带有亲热的感情色彩)不定位语素:一个语素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时候,没有一定的位置可以把不自由的定位语素称为“词缀”,自由的、不自由的不定位语素称为“词根”语素结合的方式:联合式(语言、江湖、国家、高低)附加式(红旗、草图、春耕、秋收)补充式(认清、说明、打动,可插入“得”“不”\船只、房间、花朵、马匹)陈述式(眼花、胆怯、性急、年轻)支配式(带头、伤心、知己、司令)多义词危:1)不安全—危险、居安思危;2)损害—危害、危及生命;3)指人快要死—病危、临危;4)高—危楼百尺;5)端正—正襟危坐手:1)人体上肢前拿东西的部位;2)拿—人手一册;3)小巧便携—手册、手折;4)亲手—手植、手札;5)量词—一手好字同音词与多义词:同音词虽然语音相同但意义之间毫无联系,多义词表示的是同一个词表示不同的意义但各意义相互之间有联系同义词辨析:感情色彩、语意轻重、范围大小、具体概括、适应对象、语体风格(普通、公文、军事、书面、文言)词汇的构成部分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词典(《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词典的释义方式:用同义词、反义词或词组来解释用描写说明的方式(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逻辑上为概念下定义的方式(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解释意义并指明出处(成语典故)语法词的分类及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实词1名词:1)能用数量词组修饰;2)不能用“不”修饰;3)能用在介词后(在上海);4)常作主语和宾语时间名词:今天、去年、从前处所名词:近郊、北京、两侧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南、西、北、左、右、里、外、中、间、内、旁2动词:1)大多能带宾语,不能带宾语的可跟在名词后;2)能用“不”或“没(有)”修饰;3)常加“了”(完成态)“着”(进行态)“过”(经验态)“起来”(开始态)“下去”(继续态)或重叠方式(AA\ABAB,尝试态,也叫短时态)表时态;4)常作谓语趋向动词:a:来、去—以人的位置为着眼点b:上、下、进、出、过、回、开、起—以人以外的位置或事物为着眼点c:上来、下去、进来、出去、过来、回去—兼具以上两组的特点与一般动词的区别:可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充当补语(寄来、暗下去)助动词:a:能、能够、可、可能、可以、会—表可能b:该、应当、应该、要、敢、肯—表应该、意愿助动词常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和副词很像),有时又可单独充当谓语(区别与副词);当用在“不X不”格式中时,第一组表委婉语气,第二组表强调判断动词:是3形容词:1)修饰名词;2)一般能用“不”或“很”修饰;3)有些能修饰动词(大嚷大叫)有些形容词可重叠,修饰动词时表程度的加强(高高举起、细细地看了一遍),修饰名词时反而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短短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部分和动词一样还可以作谓语,有的又不能,如:大型、初级、特等、慢性、共同、个别、多年生等,它们不能用“不”否定,有的可以用“非”来否定4数词5量词:尺、寸、斤、两、公斤、克、亩、公顷、点、些—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个、只、件、条、根、架、堆、对、双、副—只用在名词前回、番、阵—常用在动词后(看一下、说一遍)不同的量词适应不同的要求,如:“解释一下”和“解释一番”解释的内容有多少之别;“解释一番”和“解释一遍”,“一遍”有“从头到尾”的意思,“一番”则没有。

“一”和量词可重叠为“一AA”或“一A一A”的形式,有的表“每一”(一个个身强力壮),有的表“逐一”(一本本看过去、一件一件检查),有的表“多”(造起了一幢幢新房子、收到一批一批来信)6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有表程度的(十分、更加、越发、格外,修饰形容词居多)、表情状的(亲自、肆意、竭力、陆续、悄悄、赶紧,修饰动词居多)、表时间频率的(立刻、永远、渐渐、再三、终于、一向、始终)、表范围的(都、统统、也、仅仅、只)、表否定的(不、没、没有、莫、未、别)、表语气的(难道、也许、偏偏、莫非、岂、大概,常做全句的修饰语)有些副词有关联作用,可以把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句子组合起来。

如:“越做越好”、“又酸又苦”、“既有现代工业化,又有现代农业化”7代词:代替实词或词组,分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谁、哪)、指示代词(这、那)三类代词可以活用,即虚指。

如:“你一言,我一语”、“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这里的“你”“我”不指特定的人;“看看这,瞧瞧那”、“问这问那”,“这”“那”也是虚指;疑问代词的虚指更常见,“什么困那也难不倒我们”的“什么”是“任何”的意思,“这些话,我记得谁说过来着”的“谁”是不能确定的某一个人,“哪儿都可以去吗?”的“哪儿”是“任何地方”的意思。

像“跳他一个痛快”、“吃他一个饱”中的“他”也是虚指,而且已经是无所指称,只剩增加语势的作用了。

虚词:汉语的词缺少形态变化,许多语法意义靠虚词来表示。

其基本作用是连接和附着。

1连词:表联合关系:和、跟、同、而(而且)、不但…而且、或者…或者、与其…不如表偏正关系:而(而后)、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即使、除非2介词:1)不能单独充当谓语,带上名词也不可;2)常在名词、代词、动词前面与之组成介词结构,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修饰名词较少,修饰名词要带“的”,如“对于天体的认识”);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之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如:好在大家都知道、走向胜利、习惯于这样、献给人民、来自各国…动词介词在他今天不在家我在黑板上写字为我为谁?为大家大家为此表示高兴比我们比比看你比我高到火车到站了她到半夜才睡3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的三种用法:a:结构助词;b:语气词(“是…的”)c:的字结构】时态助词:着、了、过其他助词:们(表示“群”,如“孩子们”)、所(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似的(具有描写作用,如“花园似的城市”)、来和把(表概数)、初和第(表次序)4语气词:的、了、吧、吗、呢、啊5叹词:包括表感叹和应答的词,如“哎呀”“哎”“喂”等,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较灵活,通常不同其他实词发生特定的关系,也不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但可以独立成句,是一种特殊的词类6象声词:即拟声词“呯呯”“哗啦”词的兼类:并不是指某个词在具体语句中同时具备甲类和乙类的特点,恰恰相反,指的是某个词在某一场合具备甲类词的特点而不具备乙类词的特点;在另一场合具备乙类词的特点而不具备甲类词的特点。

兼类现象不同于同音现象(“白纸”和“白吃”的“白”,“光头”和“光说不做”的“光”为同音词,而非兼类)。

另:甲类词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修辞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是活用。

“丰富”是形容词兼属动词。

因为是形容词,故前面可加“很”,而一旦加“很”,后边就不可带宾语了;又因它是动词,所以内带宾语(丰富生活),但前面就不能加“很”了。

可是“了解”“想念”的情况不同,我们能说“很了解”“了解他”,也能说“很了解他”,“想念”也一样,但“了解”“想念”不是兼类词,因为,只有互补的才是兼类。

和、跟、同、与兼属连词和介词:前后两个有关部位可互换的为连词,前边可加状语的是介词;“和”“同”同用的话,一般“和”做连词,“同”做介词。

词组的结构类型:偏正、后补、动宾、主谓、联合(动作并列)、同位、连动(动作承接)和兼语词组“学习文件”“出租汽车”既是偏正词组,又是动宾词组偏正词组中,用“的”和不用“的”同样表偏正关系。

一般而言,不用“的”,整个词组结合得非常紧密;用了“的”,前面词语的修饰性就更明显了。

此外,在“名+名”的格式里,“的”还可以区分领属关系和非领属关系,如“孩子的脾气”不同于“孩子脾气”。

总之,的意识区别偏正关系和其他关系,二是区别领属关系和非领属关系。

区别偏正与非偏正关系时,必须要有相对格式,强调修饰性或领属,必须有平行格式;否则,就只有非用不可或不能用的规律了,如主谓词组“麦子黄了的时节”必须用“的”,不重叠的数量词组“一本书”不能用“的”联合词组中,动词可以用并连接,形容词可以用而连接,名词可以用和跟同与连接,但和并不限于连接名词,也可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和连接动词必须共管一个宾语或有共同的状语,连接形容词需有共同的状语。

并列两项之间有时可以不用和,但如果不用会引起误解,就非用不可,如“多次召集学生家长共同学习”中“学生家长”易被理解为“学生的家长”而不是“学生和家长”※词组的层次分析:各种词组可以和“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相嵌套歧义造成的原因:1、逻辑重音不同2、语音停顿不同3、词语本身多义4、施受关系不清5、次序先后不同6、结构层次不清非主谓句:名词性的(小王!/好热的天气!/一九七九年的春天。

)动词性的(太阳出来了。

/不许攀折花木。

)形容词性的(好极了!/真热!)叹词、象声词也可以构成非主谓句非主谓句不同于省略句,省略句是由于语言环境(上下文)的帮助因而省略了某些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