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本课的论证过程,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论辩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课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师”“道”“之”等,感悟课文的思想之美。
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教学时间:2学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
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这个狂人就是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愈的这篇《师说》。
请大家看到课本54页。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愈。
①愈(768—824)768—824)生活在唐朝中期,恰好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日益衰败的时期。
字退之,河阳(今孟县)人。
又称“吏部”、“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
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
在25岁中进士。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
后人评价说:如潮、柳如泉、欧如澜、如海。
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
③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两汉散文。
主文以载道、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
问:我们学过哪些他的哪些作品呢?《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围,重在议论。
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说”,古义为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背景简介:晋时期,文帝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由、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从、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只有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而且大肆渲染、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当时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子监博士。
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蟠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课文给蟠。
三、整体感知1、老师示朗诵,学生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
2、老师指导学生诵读⑴字音:读(dòu)(不通否fǒu)谀(yú)郯(tán)聃(dān)贻(yí)传(zhuàn)Jiāo 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别人(jiāo)教Jiào教育、教导。
强调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导,是对教育工作者更高的要求。
⑵难点句节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强调:“也”作为语气词,可以放在句末,句中,这里表示句中的停顿。
)⑶情感。
同学们想想朗读这篇课文的情感是怎样的?语气词最能表达情感,我们一起来找课文中的语气词:嗟乎、矣、呜呼、欤:这几个语气词是作者苦苦的呐喊与申诉,是作者愤怒、悲叹失望的心写照。
因此,大家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把握“愤慨、失望”的情感。
3、让学生朗读。
(先大致了解课文容)四、理解课文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
⑵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第一段〔1〕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者:…的人〔2〕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道:道理,这里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4〕受:通假字通“授〔5〕业:学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6〕知:知:懂得〔7〕闻道: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8〕从而:古:两个单音节词,从:跟随而:表顺承。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无贵无贱:无古无论今没有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省略句:生乎吾前(者)…同学注意要注意文言翻译要尽量直译的前提下翻译得通顺流畅,服从原意。
请同学口译。
逐一点评。
问:这是一篇论说文,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并概括。
明确:古学师道第二段〔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传道:道理〔2〕出人:超出(一般)人。
其皆出于此乎?:出:产生〔3〕众人:普通人。
今:现在。
下:方位名词——动词低于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圣、愚:形容词——名词〔6〕惑矣:(真)糊涂啊!解惑:名词疑惑,困惑。
〔7〕彼童子之师:那些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8〕句读(dòu):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9〕身:自身〔1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小学:古:小的方面学到了今:人们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
小、大:形容词——名词〔21〕复:恢复。
族:类〔1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
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
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1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14〕其可怪也欤:真是奇怪啊!其表示强调。
介词结构后置:耻学于师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学生口译,点评纠正。
问:这一段作者嗟乎叹息的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难矣!”师道之所以不能流传,正是下文谈到的人们耻学于师导致的,这一段,作者批判了人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今众摒道)第三段〔1〕常师:固定的老师师:以…为师〔2〕不必:两个单音节词,不一定还有“没有必要”的意思。
〔3〕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
攻:学习,研究。
〔4〕如是而已:就是这样罢了。
介词结构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省略句:反不能及(之)学生口译,点评纠正。
问:这一段以孔子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明确:“圣人无常师。
”对,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圣崇道)第四段〔5〕氏子蟠: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6)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经:六经本文。
传:注解经文的著作。
通:普遍嘉:赞许古道:古人的从师之道贻:赠送被动句:不拘于时(不于时拘)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学生口译,点评纠正。
问:这一段中,作者赞许了蟠不拘于时,遵行古道,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
明确:蟠行古道经过大家努力,我们已经攻克了这一课的文言难点,接下来我们再梳理一下本课的写作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从古学师道中提出观点,接着批判了今众摒道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再以孔圣崇道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了“圣人无常师”,最后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
(古学师道——今众摒道——孔圣崇道——蟠行古道)五、归纳积累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整理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分类整理,易于记忆和掌握。
大家要认真,并积极回忆巩固。
1、通假字:“受”通“授”,传授“不”通“否”2、一词多义:师、出、道、惑3、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下圣人形容词——名词解惑也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则耻师焉3、古今异义:学者所以从而众人小学不必4、虚词:于其乎之5、特殊句式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乎1. 语气助词,表示反诘或推测语气,相当于“呢”或“吧”。
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诘,呢。
)“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吧。
)2. 介词,表示时间或比较,相当于“在”或“比”。
例如:“生乎吾前。
”(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
”(表比较,比。
)于1.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向,从,在。
例如:“耻学于师。
”(从、向)“其皆出于此乎?”(从、在)2.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例如:“于其身也。
”3. 介词,表示比较,比。
例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4.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例如:“不拘于时”。
其作语气副词1、表猜测。
例:其皆出于此乎(大概)2、表强调。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确实)1、指代人或事物。
例:择师而教之①代词2连接定中,表统一关系,相当这类这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2、于定中间古之学者之②助词3、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皆通习之5 、表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③动词作动词,到、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