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3-7 10:20 |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诗歌, 巅峰, 创作, 陶渊明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生活在东晋后期的陶渊明是两晋诗坛的殿军。
在士节不振,玄风煽炽的时代环境之下,陶渊明以其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格和旷逸清真,质直淳朴的诗歌作品,跻身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
1。
身世、思想与隐仕选择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
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名臣陶侃,祖父陶茂亦官至太守。
不过由于陶侃出身寒微,种族不明,在东晋始终未进入士族行列,所以其子孙到了渊明父辈这一代,就湮没无闻,隔绝于仕途了。
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大名士孟嘉的女儿,因此在他早年,一方面生计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①;一方面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
史称其有高趣,博学善著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②。
因为门户寒微,陶渊明直到29岁,始出仕州祭酒之职,然而耿介的性格令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之后,到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左右,陶渊明再度出仕,到荆州刺史桓玄府中任属吏,两年后,孟氏母卒,他再次辞职回家。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为镇军将军,陶渊明又到镇军府出任参军,不久后转到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府中。
次年3月,安帝反正,府主解职,陶渊明亦决心归隐。
苦于乏资,遂在这年8月接受彭泽县令之职。
但官场中的折腰逢迎依旧令他难堪,于是在这年11月毅然弃官归家,终身不再求仕。
在归田之初,陶渊明的生活还算安定,然而自义熙四年(408年)之后,他的家园开始频频遭到火灾、战祸的破坏,到义熙七年左右,遂移居到寻阳负郭的南村。
在此期间,陶渊明目睹了政治舞台上刘裕的北伐和篡政活动,个人生活方面也经历了因水、火、风、虫灾及亲人丧亡带来的种种艰难,但躬耕之志终不变。
熙九年朝廷征他为著作郎,亦坚辞不就。
进入晚年,陶渊明的生活更加贫困,有时甚至到断炊乞食的地步,中年后就染上的痁疾(即疟疾),亦日益加剧。
朝廷中,刘裕最终篡位成功,并用残忍手段弑杀了退位的晋帝。
这一切使陶渊明更感受到世事如幻和世途黑暗,对现实愈加不肯妥协,刘宋江州刺史檀道济曾于以米、肉的馈赠,他麾之而去.到元嘉四年冬十一月,陶渊明于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
陶渊明这位伟大诗人一生的思想原则和处世态度,都是通过其仕隐之迹而具体表现的,对他这方面心态的了解,有助更深刻理解陶诗。
无疑,陶渊明内心在出仕和归隐间,是存在深刻矛盾的。
他的曾祖陶侃,在东晋是一位注重事功,不废儒学的经世之臣,给陶氏家族留下了重儒的传统。
受这种影响,陶渊明自幼研读诗书儒术,崇尚立善有遗爱的人生理想,而且毕生保持了儒学的思想信仰(如无这种信仰,是很难在人生困境中坚守固穷之节的);对祖上的功业,陶渊明也十分敬仰,在诗中一再称述桓桓长沙,伊勋伊德,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①。
儒学信仰加上对先辈勋绩的感念,陶渊明思想上一度渴望立志建功,他在《杂诗》中回忆年轻时的追求,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诗句;早年的多次出仕,也都带有将用世理想付诸实行,希望有所作为的用意。
但现实一再使陶渊明深受失望打击,在桓玄荆州府中任职时所写的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①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版。
②《南史》卷 75 、76《沈道虔传》、《臧荣绪传》、《吴苞传》、《沈麟之传》、《徐伯珍传》。
①《洛阳伽蓝记》卷二。
晋太康寺,北魏重建后更名灵应寺。
塔仍为三级。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②等诗,表现了他的惑然心情。
在《辛王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更有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的感叹。
他深悔于自己的告别田园,产生了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的洁身远世之心。
作刘裕镇军参军后所见到的世局激烈动荡和世事变幻无常,更促成陶渊明济世理想的破灭,因而他厌倦尘事,决意终返班生庐①了。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固是由于严酷现实使他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不过这一选择也并不纯然是被动的。
在质性自然的渊明内心还存在另一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②的无为退隐思想倾向,他在老庄哲学方面极高的造诣体悟,不仅发自天性,也和他外祖父江夏名士孟嘉的精神影响有关。
后来陶渊明曾亲自为外祖撰写了《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对孟嘉任怀得意,融然远寄的人品风度极为倾倒,而他自己同样具有尚酒任真,高逸远怀的性格特征,之所以退出政治是非之地,也是得到其热爱自然,委质自然的人生哲学支持的。
然而由于家贫,陶渊明必须禄仕求生,赡养家庭,这对于他退出仕途的选择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古今多少士人,正是受与牵累,口腹自役,沉沦官场不得出,丧失了自我。
陶渊明在此方面的表现则最充分地显示出他高洁坦荡的人品。
他本身并非不言衣食的假道学之流,深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③之理,所以为彭泽令,也坦然承认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但官场中的种种污浊,为性刚才拙的诗人所不能容忍,缠绵人事以至丧失理想,更为诗人所深惧,所谓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①;流浪无成,惧负素志②。
他对自己的人生有过痛苦的内省,不仅是在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挂冠赋归之初,也在归田之后面临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③困窘生活之时。
他并不讳言内心贫富常交战,诗中亦偶见人皆获其宜,拙生失其方的牢骚感喟。
但终究道胜无戚颜,以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④的为人态度,坚持了平生的价值理想,实现了伟大的自我人格。
②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版。
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 216页。
②《魏书?释老志》。
③《陈书》卷 19 《马枢传》。
①罗哲文等:《石窟寺》,《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版。
②《祭从弟敬远文》。
③《咏贫士》七章之一。
④《感士不遇赋》。
2。
陶诗的思想艺术价值陶诗平淡、朴素、浑厚、醇美,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诗人一方面承继了《诗》、《骚》、《古诗十九首》及曹植、阮籍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所作挚至温厚,托意深远,尤其与阮籍《咏怀》的精神最为相通⑤;另一方面,他也是前无古人的,其诗发语天然,豪华落尽,淡而不枯,浅而不俗,哲理之外,复有情韵,且在题材、境界诸方面都有创意,尤其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开辟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崭新领域。
由于陶渊明胸襟的旷逸,思想的深邃,吟咏之中,高风亮节,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其诗乃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
尽管在当时,陶诗因没有迎合文坛华丽雕琢的流风而不被南朝人看重,《诗品》仅列为中品,《文心雕龙》甚至不予提及,但梁代萧统对之仍有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⑥的高度赞誉。
经过时光磨洗之后,陶诗的不朽,更得到历史的肯定。
从苏轼关于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①的评价里,可见后代诗家对陶诗的推崇程度。
前人每称陶渊明是田园诗人,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②。
其实陶渊明除了描写田园景物的诗之外,尚有许多以历史事件人物,政治时事、以至哲学抱负、思想追求为题材的作品。
风格既有淡泊闲适的一面,也有豪放激烈的一面,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他的伟大人格。
譬如其涉及时政的诗,表现了陶渊明于隐居中关心世事的情怀,后人每比之卧龙诸葛,正是看到这一点。
而他的政治诗,一般可分三类,即直接抒发意见;用比兴之法寄意于平常景物的吟咏描述;及借廋词隐语隐射时事、以古典喻今典的作法。
陶集中有《赠羊长史》诗,作于义熙十三年,当时刘裕北伐取得了取长安灭后秦的空前勋绩。
陶渊明虽归隐近10年,但仍对东晋收复关河进而统一九州之业极为关注,同时又对刘裕的野心感到不安,因此在出使祝贺的友人临行之际,写了这首情感复杂的诗。
诗的前半部出于对收复关中的兴奋,情调颇为高昂;后半部分则包含了对商山四皓高蹈隐居之节的敬仰、对时人竞逐荣利的感慨、易代之际汲汲富贵者贳患的忧虑等多种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当时国事的隐忧。
这是述及时事比较直接明显的一类,但是像《饮酒》、《拟古》、《读山海经》中的一些诗,涉及政治的方式则比较隐晦。
如《拟古》九首,实际上是一组彼此相连的抚今追昔,感慨时事之作,在从往事到现实的追忆之中,蕴含了对晋宋间政治的思考与批判。
它们写作的时间,正是忽值山河改的宋武帝永初元年,以《拟古》为题,在当时形势下不过是借古人杯酒浇自己块垒,避免在抒情言志时触发政治机网。
尽管如此,这组诗涉及时政仍颇为广泛,不仅有指刘裕为曹操的辞家夙严驾、隐喻晋宋之际知识分子人生道路选择的荣荣窗下兰、总结东晋亡国教训的种桑长江边,也有直接抒发愤世之情的少时壮且厉.⑤方东树:《昭昧詹言》中即每以阮公陶公并称。
⑥《陶渊明集序》。
①《魏书》卷 84 《张伟传》、《刘献之传》、《张吾贵传》、《梁祚传》。
②《魏书》卷 84 《张伟传》、《刘献之传》、《张吾贵传》、《梁祚传》。
至于著名的《述酒》一诗,更是陶渊明有感于刘裕弑逆所作。
诗中使用大量典故,隐射揭露从桓玄到刘裕的篡晋过程及为此所使用的残忍手段,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诛及无辜暴行的愤激和谴责。
虽然触及的问题十分尖锐敏感,但含蓄的写法,终令诗人免于文网。
除了感慨政治,陶集中还有大量寄托胸襟抒发怀抱的诗。
陶渊明是一位哲学上有相当超悟的诗人,由于儒玄两方面的修养造诣,他继承了自嵇阮以来魏晋杰出诗人对自然社会的独立思考,以卓尔不凡的思想与实践,在对人生至道的把握上超越了前人。
所作《形影神诗》在这方面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组诗。
这组诗将三个富含哲学意味的词拟人化,使之相互对答以阐明主旨,构想新巧。
诗前有一序: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辩自然以释之,可见作者作此诗的目的用意,是有鉴于世人对生命中某些表象的迷惑,欲阐明真正的自然之道以破其执①。
如《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这里写了形的痛苦。
形即人的物质自然存在,它的苦恼是徒为万物之灵,却不能长生不朽,超越物质生命。
此苦无法解除,就产生了魏晋以来放达享乐,消极顺从自然的人生观。
接下来的《影答形》诗云: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影虽然解劝形不要执著于长生,但它自己赖形而存,痛苦更甚于形.实际上,影所代表的,正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切欲念名心,所苦亦在于身死名没,所以它希望以立善建立功业来求得精神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