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 《10以内的加减法1》教案

小学数学 《10以内的加减法1》教案

《10以内数的加减法1》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3页,加法的意义,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以及进一步巩固体会加法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西游记》故事引入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

2、提问:图上都有些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
3、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的问题,启发学生提出其他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引导学生理解红点标示的问题。

2、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5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

3、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

三、巩固
1、解决绿点标示的问题:有多少只小猴子?
2、生独立思考,同位互相交流想法。

3、启发学生除了数数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4、结合图意,利用学具摆一摆,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四、发现
1、你在情境图中还找到了哪些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记录问题口袋。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

五、教师总结加法意义
六、自主练习
第一题:是看图列算式,体验加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说说图意,提出问题。

2、独立列式计算并交流为什么这样算。

第三题:口算练习。

练习时,学生填写口算结果外,还可以制作成口算卡片,经常性地进行口算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

第五题:算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先让学生独立地去做,然后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七、学生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
所谓的“数学故事”,是指具有一定情节的、包含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数学问题的故事。

由于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练习形式,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八、作业:制作口算卡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