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微生物学11-23
3. 细菌的集聚。
Enamel crystals
Pellicle lipid/protein layers (1-10 µm)
部分细菌对不同口腔部位的粘附力
粘附部位
细菌 牙面 舌面 颊粘膜
变链球菌 血链球菌 唾液链球菌 轻链球菌 放线菌 韦荣球菌 奈瑟菌
+++ +++ + +++ +++ + +
3.细胞壁组成 (1)多糖 菌株抗原性 血清型 (2)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 胞壁酸、短肽 (3)甘油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4)表面蛋白:GTF、FTF 决定变链菌的抗原性和在牙面的粘附
4.变链球菌族
Streptococcus mutans group
Mutants Streptococci
口腔细菌(量和种类) 唾液(pH、成分、流速、缓冲能力) 氟含量 食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机 酸
螯合剂
→ 无机物溶解 →
→ 与钙螯合 →
主要
小
适宜的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浓度、 摄入量和频率、方式 口腔清除率(食物的物理性状) 食物清除率
底 物
蛋白水解酶→在脱矿后分解有机物→在釉质 龋中甚微,而在牙本质龋中不可忽视
年龄
易感的 牙 齿
(1)牙齿在未萌出前不发生龋。 (2)抗生素可降低龋病的发生和减轻其严重程度。
(3)龋损牙本质和釉质中可找到细菌。
(4)体外的人工龋实验。
无菌即无龋
(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引起龋病的细菌是非特异的, 任何产酸和分解蛋白质的细菌都可导致龋坏。 (1890, Miller)
所有牙菌斑无质的差异,诱发龋病的能 力与牙菌斑生物膜的量有关。
of the Human Mouth.
Willoughby Dayton Miller (1853–1907)
(2) Miller的体外实验(1890)
牙齿+面包(糖)+ 唾液 牙齿+面包(糖)+ 煮沸唾液 牙齿+脂肪(肉)+ 唾液 无龋 龋 无龋
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是龋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2. 其它实验
0.6~0.9µm,不分支,无芽胞,不活动。 在陈旧性培养基中生长,可变为革兰阴性。 其菌落呈圆丘形,表面光滑或粗糙,不透 明,干酪样白色或淡褐色。
嗜酸乳杆菌菌落 (L. acidophilus)
嗜酸乳杆菌细胞 (L. acidophilus)
Lactobacillus
(二)分类 纯发酵乳杆菌: 嗜酸乳杆菌、 唾液乳杆菌 兼性发酵乳杆菌: 干酪乳杆菌、 胚芽乳杆菌
杂发酵乳杆菌:
发酵乳杆菌、 短乳杆菌
(三)培养
耐酸性很强,能耐受使其它无芽胞细胞死亡的 酸度。该菌的选择性培养基—Rogosa培养基即 是根据其特有强酸耐性配制的。此培养基的pH 为4.7-4.8,在此pH条件下,只有乳杆菌能生 长。
(四)生化反应 多数乳杆菌无蛋白分解作用,不产生吲哚, 不还原硝酸盐,触酶阴性。能发酵多种糖,产 酸能力强,能使菌斑pH降低至5以下。对糖的 发酵反应视菌型而异,纯发酵型只产生乳酸; 异发酵型除产生乳酸外,还产生其它的酸和乙 醇、CO2 等。另外,干酪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 合成细胞外多糖,而且干酪乳杆菌还可以合成 细胞内多糖。
龋病的定义
龋病是发生于牙硬组
织的慢性细菌感染性
疾病,造成牙硬组织 的颜色、形态、质地 的改变。
Smooth surface cavity
Secondary caries (recurrent)
Pit and fissure cavity
Decay has penetrated into the dentin and is very close to the dental pulp
Decay has penetrated into pulp and has caused an abscess
FICIAL CELLULITIS
偏光显微镜下的人工龋
龋病的发生因素和发生机理
主要因素 口腔卫生 影响因素 与龋病发生有 关的代谢产物 牙齿破坏的机理 在龋病过程 中的作用
致 龋 牙菌斑
2.人类致龋细菌的特异性
(1)人龋的发生与变形链球菌族密切 相关,变形链球菌是人类主要致龋菌。
流行病学调查
(2)致龋菌不是单一的一种细菌,而是多种 产酸和耐酸的细菌。 从龋损中分离:变链球菌;放线菌;乳酸杆菌等
动物和人龋的研究表明: 致龋细菌的特异性,一些细菌能引起 龋,而另一些细菌不致龋。一些细菌能 引起光滑面龋和点隙裂沟龋,而另一些 细菌能引起根面龋或沟裂龋,即不同的 细菌具有不同的致龋能力。
Protective Factors • Saliva flow and components • Fluoride - remineralization • Antibacterials:- chlorhexidine, Iodine?, xylitol, new?
Caries
No Caries
二、致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2)Keyes(1960)的致龋动物实验 * 无菌(龋)仓鼠+ 龋活跃仓鼠 无龋鼠患龋 * 链球菌的分离、接种、再分离 说明:龋病的可传播性
致龋菌的特异性
不同细菌对动物的致龋力
牙 齿 细 菌
光滑面 点隙沟裂 根面
动 物
变形链球菌 血链球菌 唾液链球菌 轻型链球菌 粪链球菌 肠球菌 干酪乳杆菌 嗜酸乳杆菌 粘性放线菌 内氏放线菌
(四)生态学理论
Ecological plaque hypothesis
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细菌都是口腔正常微生物 群,在生理状态下,细菌之间、细菌与宿主之 间处于动态平衡,不发生疾病;由于局部的、 全身的、食物的因素改变,造成口腔生态环境 的变化,正常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生理性组合改 变为病理性组合,口腔生态平衡转化为生态失 调,正常细菌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龋病。
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Leptothrix buccalis
细菌与龋病有无关系 ? 细菌与龋病是什么关系 ? 哪些细菌与龋病有关系 ?
一、细菌与龋病
(一)细菌在龋病发生中作用的证据 1.两个经典实验
(1)Orland的无菌鼠实验(1955)
根据细菌的菌落形态、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
性,可将口腔链球菌分为不同的族。包括:血链
球菌(S.sanguis)、轻链球菌(S.mitis)、米勒链球
菌(leri)、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和变异链 球菌(S.mutans)。
口腔链球菌在口腔的分布(%)
细 菌 面菌斑 舌 背 15 15 <0.5 0~50 + 4 8 20 <1 颊粘膜 唾液 龈沟液 11 60 11 <1 8 20 20 <1 8 8 <0.5 — +
A
B
变形链球菌菌落(Stretococcus mutans) A:光滑性菌 B:粗糙性菌菌落
变形链球菌细胞 (Stretococcus mutans)
变链球菌的SEM观察
变链球菌的TEM观察
CW:细胞壁 CM:细胞膜 M:间体 IPS:嗜碘多糖 FZ:绒毛状外膜
2.生长条件 兼性厌氧菌(5%CO2,95%N2 ) pH7,最低pH4.3,4.5%NaCl,不 受杆菌肽抑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鼠、仓鼠、猴 鼠 仓鼠、鼠 鼠 鼠 鼠 鼠 鼠 仓鼠、鼠 仓鼠
(3)动物细菌诱龋实验表明 * 不同细菌具有不同的致龋力 * 引起不同部位龋的细菌种类不同 * 所有能致龋的细菌均能产酸, 但并非 所有产酸菌都能致龋。
变链球菌是一族(组)异源性细菌,其表型 特征相同,但遗传型和血清型不同。 血清型:八种(a-h) 遗传性:七种
变链球菌族的命名分类及在人类的检出率
5. 变链球菌的致龋性
(1)产酸性和耐酸性
(2)合成细胞内外多糖
(3)对牙面的粘附作用
6. 变链球菌与龋病的关系 (1)横向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变链球菌的检出率同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 + +++ + ++ ++ +
+ ++ +++ +++ + + +
19世纪对微生物学的发 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主要功绩: 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 2.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 3.发现结核杆菌
细菌学家 Koch (1843~1910)
三、致龋微生物的判断标准
1.符合致龋菌应具备的生物学特性。
2.在龋损的各个时期都可分离到并可得到纯培养。
细胞内多糖
水溶性葡聚糖 水不溶性葡聚糖 果聚糖 变形链球菌 + + + 血链球菌 + 唾液链球菌 ++ 轻链球菌 +粘性放线菌 + 内氏放线菌 衣氏放线菌 干酪乳杆菌 + 奈瑟菌 +-
+ + + + + + + + +
(三)对牙面的粘附能力 1. 细菌对牙面的初始粘附。